內地器官捐贈 盼不再成新聞

內地器官捐贈 盼不再成新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等待換心的八個月大女嬰祈祈獲內地跨境器官捐贈。2月16日(周日)先花兩個多小時由內地獲取心臟並運抵香港兒童醫院,再由院方進行歷時六個多小時的心臟移植手術,並於晚上完成。女嬰現時留在深切治療部接受密切監察,其父形容這是一個奇蹟,認為這份愛和祝福將成為女兒日後繼續康復的力量。

早於去年10月11日,醫管局已為當時只得三個月大的祈祈發出呼籲,指她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急需進行心臟移植。當時醫管局提到,除了積極在本地尋找合適的心臟外,亦將盡快向內地尋求幫助。兩日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出席活動時亦提到,「在兒童醫院三個月大的祈祈在等待一個很不容易得到的心臟作移植」,而局方已經向國家衞健委提出了請求。

我們已經提出了請求,我亦知道國家部委亦很積極回應,但我們要明白,器官捐贈的數量不是很多,特別這是一個三個月大的女嬰,捐贈者其實是須要和她體型相近,即不可相差太遠,因為心臟大小的問題,不是這麼容易的。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2024年10月13日

與內地第二次跨境器官捐贈

及至上星期四(2月13日),院方再作出呼籲,指女嬰心臟衰竭至約剩餘兩成功能,已完全依賴雙心室輔助器支援心臟循環功能以維持生命,心臟移植是唯一能延續生命方案,並須盡快進行,否則很大機會出現腦出血、中風等嚴重併發症。醫管局指合適捐贈者的血型不限,體重要是7至22公斤,並提到已向內地求助,如有合適心臟而內地沒有合適受贈者,將跨境捐贈到香港作配對移植。

兩天後,醫管局接獲內地通知有合適的心臟,移植行動隨即在星期日展開。醫管局及特區政府提及跨境捐贈經中央批准,由國務院港澳辦、國家衞健委、海關總署、國家出入境管理局、「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中心等18個內地部門通力合作。這次成為了2022年12月女嬰芷希換心手術後,香港與內地第二個跨境器官捐贈案例。

破局思維 提速提效

當年首例不久後,盧寵茂曾在《香港01》專訪中表示正探討設立「第二條隊」新機制,當內地器官輪候名單找不到適合的受贈者,可以跨境過來給香港受贈者。而事實上,今次的換心女嬰祈祈正是納入了內地器官捐贈機制的「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由於捐贈器官在內地沒有合適對象,因而落入「第二層分配等待名單」而與祈祈成功配對。包括這次在內,過去一年醫管局曾就五宗個案向中央求助,兩人在香港輪候到心臟及肝臟,另外兩宗因情況好轉而不用再等待器官捐贈。

等待器官捐贈,對於病人及家屬而言從來都是煎熬。惟正如盧寵茂所說,「在國家14億人口來說,任何罕見病都變成不罕」。這正是所謂的破局思維。我們雖然沒有恆常機制與境外(包括內地)醫療機構分享遺體器官捐贈,但香港法律一直容許按個案需要,規管個別跨境器官輸入和移植,過往亦有個別本港與其他地區的跨境器官捐贈和移植個案獲安排進行。

隨着兩次與內地的跨境器官捐贈順利移植,應有空間理順整個流程,盡量減省機制啟動及運作的流程。香港沒有加入COTRS,但作為「第二層名單」,若然把緊急向國家求助的機制做到恆常化,「提速、提效」也有望讓病人有更大生存機會。應該有一天,香港與內地器官捐贈的機制成熟,跨境移植手術不再成為大新聞——對於病人和家屬而言當然依然是仿如重生的頭等大事。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