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時原來不說「文言文」?誤解已久的真相:康熙其實講白話!

撰文:風傳媒
出版:更新:

大家平時看到關於過去古書留下的歷史,無論是對話或單純記載的內容,大多以文言文記載,由此也不禁讓人好奇,難道古人連平時說話都以文言文溝通嗎?事實上,過去古人對話的語言,在先秦時代仍類似於文言文,直至兩漢時期才開始有了差異,而唐宋以後的對話更近似於當今口語,甚至連皇帝與群臣之間的正事談話,也不再是使用文言文溝通。

【懶人包】古人平常說話也用文言文嗎?電視劇誤解已久的真相曝光(點圖放大瀏覽👇👇👇)

+8

根據《國家人文歷史》報導指出,根據大陸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表示,文言文是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記載的古漢語書面語言,也是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時所用的語言,由此可得知,文言其實可以解釋為一種規範化的書面用語,而大家所熟知的文言文則為以文言為基礎寫成的文章。

然而,文言文也不是一出現就是書面中的用語,學界普遍認為,在先秦時期的口語對話形式和文言文是一致的,直至兩漢才逐漸有了差距,而文鄒鄒的文言文發展速度又趕不上口語,從而造成兩者之間的差異逐漸變大。

【相關圖輯】從未誕麟兒卻獲乾隆寵幸30年!揭秘清朝「高齡絕美妃子」有幾得寵(點圖放大瀏覽👇👇👇)

+13

而到了唐宋時期,大眾的口語對話又逐漸轉變為新的書面語「白話」,然而在大多數知識份子眼中,文言文更為言簡意賅且具備一定的格調,同時繼承了從前名士的遺風,反觀白話文就較為囉唆且無文采,使當時的文人認為上不了檯面,造成他們仍堅持以文言文方式寫作來體現文化高低差異、提高閱讀門檻的書面呈現方式,也造就了「讀書人」的身份象徵。

有鑑於此,先秦時期的君王及朝臣在談論正事時,溝通的方式應與文言文相似,然而到了唐宋至清明時期,皇帝和朝臣的對話方式越來越直接、易懂,近似於現代的口語表達方式,像是康熙帝批閱奏摺時便回覆,「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爾再打聽還有什麼閒話,寫摺來奏。」可以看出是非常地淺顯易懂。

【相關圖輯】古代妃子落葬為何腿張開?原因毛骨悚然 恐怖儀式到這時期才廢除(點圖放大瀏覽👇👇👇)

+12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古人平常說話也用文言文嗎?電視劇誤解已久的真相曝光,就連皇帝也不會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