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加拿大擬聯手發展北美電動車電池供應鏈

日媒:日本加拿大擬聯手發展北美電動車電池供應鏈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日本傳媒9月14日指,日本公私營企業將在加拿大為電動車建立供應鏈,包括開採及加工關鍵物料,以及生產電池,而加拿大政府則會提供補貼和其他援助,增加供應能力。

《日經亞洲》報道,日本視今次機會為加強自身經濟安全及促進日本電動車在北美的銷量,而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將於21日聯同Panasonic及豐田汽車共同成立的電池公司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等代表訪問加拿大,屆時會與自然資源部部長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簽署諒解備忘錄,當中涵蓋電池供應鏈。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顯示,加拿大擁有全球其中一個最大的鋰(Lithium)蘊藏量,惟受到技術及人手不足問題,導致其產量大幅落後於中國,因此選擇與日本合作,可刺激產量上升。

報道提到,預計首階段的合作是由官方的日本金屬和能源安全組織等機構到加拿大開採鋰和鎳(Nickel),並在當地設廠生產電池,除了創造就業及推動業界發展,亦有助日本電動汽車製造商在美國的銷路。

美國在2022年實施《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為每架出售的電動車提供最多7500美元的稅務減免,惟日本車目前不在受惠清單中。根據規定,電動車電池的四成關鍵礦物必需來自美國或與華府有貿易協議的國家;另外電池組件亦需要有一半在北美製造和組裝,因此在加拿大採購及生產電池,將有助日本電動汽車製造商符合相關條件。

生產電池與能源競爭力及氣候變化政策有直接關係,目前日本從中國及智利進口鋰,而過分倚賴少數國家增加供應中斷的風險。

特朗普全球「搶礦」 無可避免的與中國礦產爭奪戰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又對媒體表態,預計美國與烏克蘭將很快就烏克蘭關鍵礦產的收入分享簽署協定。一直以來,特朗普都一直很高調的宣傳美烏「很快」簽礦產協議,「非常順利」。而事實上,特朗普對烏克蘭礦產的染指確實一點都不帶遮掩,表現的垂涎欲滴。

「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一件大事,而且如你所知,我們還在各個地方簽署協議,以解鎖世界各地,特別是烏克蘭的稀土和礦產以及許多其他資源。」他說。

隨着全球地緣政治形勢愈發複雜,關鍵礦產資源已成為各國博弈的新戰場。這些稀有、稀土元素為主體的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因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資訊技術等新興產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正成為各方焦點。

特朗普自上任以來,目光就沒有從關鍵礦產上離開過。從「不排除使用經濟或武力手段奪取格陵蘭島」,到「提出與烏克蘭簽署有關稀土礦產和自然資源的協定」,再到「考慮與衝突不斷的剛果(金)達成礦產協議」,以及跟烏克蘭簽署礦產合作開採協定,無不都展現了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對於關鍵礦產的渴望。

特朗普對烏克蘭礦產的染指確實一點都不帶遮掩,表現的垂涎欲滴。(Getty)

3月4日,特朗普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明確表示,「我還將採取歷史性措施,以在美國大幅擴大關鍵礦物和稀土的生產。」這項承諾很快有了下文。3月20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動用緊急措施提高美國的礦產產量。特朗普在行政令中說:「美國曾是全球最大的高價值礦產生產國,但專橫的聯邦規定削弱了我國的產能。」

該命令指出:「為了國家安全,美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最大限度地促進國內礦產生產。」根據行政命令,關鍵礦產包括鈾、銅、鉀、金,以及特朗普新設的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NEDC)主席指定的其他元素、化合物或材料。白宮官員表示,這一範圍可能還會涵蓋煤炭。

據美媒報導,這項新政令允許動用美國《國防生產法》,新政令指示美國政府簡化專案許可程式,並提供貸款以促進國內採礦業的發展。特朗普而後在白宮發表講話時再次表示,該命令將「大幅增加關鍵礦產和稀土的產量」。

《國防生產法》是一部1950年代的法律,最初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啟用,以促進生產戰爭所需的鋼鐵。通過援引《國防生產法》,美國總統可以動員國內工業供應對國防至關重要的材料。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曾利用這項法律來刺激國內生產口罩。拜登在任期內也曾援引該法律鼓勵國內生產關鍵礦產,並將鋰、鎳、石墨、鈷、錳等電池材料納入法案範圍,以幫助企業獲得7.5億美元資金,還利用該法支持生產電動熱泵。拜登政府還批准了一些關鍵礦產的採礦項目。

特朗普早前明確表示,「我還將採取歷史性措施,以在美國大幅擴大關鍵礦物和稀土的生產。」圖為稀土。(Getty)

儘管美國擁有部分關鍵礦產資源,但目前仍高度依賴進口。美國是目前金屬的主要進口國。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稱, 2024年,美國釔、鉍、銻、砷和稀土等關鍵礦產的進口依賴中國的比例超過50%,其中稀土達到了70%。摩根大通稱,美國約80%的鋁需求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加拿大。荷蘭銀行也在研報中提到,美國近50%的銅需求依賴進口。

事實上,美國擁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儲量,尤其是在西南部的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和德克薩斯州的土地下蘊含著超過百億的非燃料礦物。但巨大的礦產儲量並未轉化成真正的產量,美國嚴格的法規和法律制度使得開礦困難重重。根據標準普爾全球公司(S&P Global)去年 6 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美國平均需要 29 年才能獲得新礦開採許可,是世界上等待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僅次於尚比亞。

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公共政策教授摩根-巴茲裡安(Morgan Bazilian)說:「許可改革將是推進國內採礦業關鍵。過去幾十年裏,美國幾乎沒有新礦,而且幾乎所有的新礦都在上屆政府執政期間暫停。」

中國在清潔能源關鍵礦物領域的主導地位。(國際能源署/ Virtual Capitalist)

而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物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掌控着西方各國競相爭奪的關鍵礦產供應鏈。事實上,美國政府此次動用《國防生產法》來採取緊急措施提高美國的礦產產量,正是特朗普為擺脫美國對中國的依賴而採取的廣泛舉措的一部分。

中國在清潔能源關鍵礦物領域的主導地位

目前,中國生產60%的稀土元素,此外佔有13%的鋰生產市場份額。在加工處理方面,中國甚至比開採業更具主導地位。中國的精煉份額約為鎳的35%、鋰的58%、鈷的65%和稀土元素的87%。據歐盟委員會統計,中國在全球關鍵原材料總產量中佔據45%的份額,而中國以外的10大供應商加起來僅佔35%。

中國在另個領域的「壟斷」,到底有多厲害?看一個例子。3月19日,歐盟委員會發佈了「2030準備就緒」國防白皮書,歐盟終於意識到,近年來,歐盟約2/3的軍購費用都落入了美國軍火商的口袋。所以,今次歐盟把「撇開美國」的態度展現出來了。但真的不是光靠嘴上喊幾句口號就能成事的。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3月20日就稱,儘管歐盟正不惜重金地填補因為援助烏克蘭而被掏空的武器庫,但現實情況是,它們很快就發現採購計畫面臨大麻煩——對於現代武器至關重要的銻,被控制在中國手裏。

中國國旗:圖為2024年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當天,一名警察走在天安門廣場。(Reuters)

銻本身是一種易碎的金屬。但就像合金中的添加劑一樣,它是不可替代的——銻對國防工業供應鏈至關重要,銻和銻化合物目前被廣泛應用於彈藥生產、紅外制導、核武器、火箭阻燃劑等領域。目前世界市場對銻的需求是每年12萬噸,而同期的產量只有8萬噸。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資料,2023年中國、塔吉克和俄羅斯三國佔據了全球銻產量的87%,其中僅中國就佔到了48%。排名第四的澳洲只能滿足全球2%的銻資源需求,即便該國極力擴大相關產能,未來頂破天也就只能達到7%。

報導稱,此前美歐都在大規模從中國進口銻礦,但根本就不夠用,完全無法建立足夠的戰略儲備資源——美國《防務新聞》2022年提到,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相關報告顯示,中國長期以來是「最大的銻礦開採和精煉國,也是美國的主要進口來源。根據美國國防戰略儲備的銻資源儲備,一旦被切斷相關供應,美國最快在3年後就將出現短缺。」

中美在礦產方面必然會硬碰硬,特朗普已動用《國防生產法》來採取緊急措施提高美國的礦產產量,並全球佈局礦產合作開採協定,就是要挑戰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地位。(Reuters)

更重要的是,地質學家認為,以當前的開採速度,地球上已探明的銻礦只夠用24年。俄媒提到,2020年中國生產了6.1萬噸,但2023年中國轉而更多從國際市場上採購銻礦進行精煉以滿足國內需求,中國自身的銻產量下降到4萬——中國顯然是在有意識地保護本國的銻礦資源。

因此當中國去年宣佈「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後,俄羅斯也大幅削減了銻出口,結果就是美國和歐洲開始在國際市場上競相搶奪,導致這種金屬的價格在上漲了300%。

銻礦是很典型的案例。事實上,關鍵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都正在通過設定出口禁令、提高礦產權利金等手段提高礦產資源的出口門檻。在關鍵礦產資源的爭奪,勢必也將進入白熱化。

在這個領域,中美也是必然會硬碰硬,特朗普已動用《國防生產法》來採取緊急措施提高美國的礦產產量,並全球佈局礦產合作開採協定,就是要挑戰中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