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育X科技|早期預測幼兒語言發展 及早介入促認知及語言發展
古語有云:「三歲定八十」,現今亦提倡「贏在起跑線」。香港家長重視子女教育,在幼兒階段已開始鋪路:安排參加學前興趣班、未懂說話已灌輸外語知識。家長們相信愈早讓小朋友學習,效果便愈好。香港中文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及語言學講座教授黃俊文教授(Patrick Wong)認同,兒童早期的各方面發展,與其成長後的能力及表現有密切關係,但這並不等於催谷。反而應透過預測語言發展的軌跡,儘早採用促進早期語言發展的策略,方能充分利用幼兒的神經可塑性。
攝影:歐嘉樂
獲獎專利技術有效準確預測語言能力 適用於初生嬰兒
研究指出,及早介入可減少兒童未來出現語言障礙的可能性。不過在幼兒時期,家長一般難以評估子女的語言發展速度,因為徵狀會直到兒童3至4歲才開始明顯。黃教授觀察到,本地兒童患語言發展障礙的問題愈趨嚴重。「發現兒童有語言問題對家長來說當然是個問題,但是遲發現問題就更加大。」他解釋,語言對兒童發展尤其重要。「若幼兒表達能力差,便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出現行為問題,更會影響學習;兒童的語言發展,尤其是口語詞彙,與閱讀發展及讀寫障礙關係密切, 衍生一連串問題。」
針對幼兒在語言發展面對的各種問題,黃教授創立的科進語言及學習方案有限公司(Foresight Language and Learning Solutions Limited)開發了Precision Listening®(精準聆聽)專利早期語言發展預測技術,有效預測1至24個月大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脈絡,助家長提早知悉子女的語言發展軌跡,並在適當時機介入。黃教授團隊利用腦電圖測試收集300個健康的香港幼兒數據作基準,繼而利用人工智能計算程式預測他們的未來語言發展。預測模型最高可達83%靈敏度及特異度,AUC值約0.92。突破性的技術令團隊於2023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評審團嘉許金獎。黃教授團隊的出色表現,正是中大致力推動知識轉移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發明和創新,為社會帶來實際裨益。
家長角色不可缺 高質量語言輸入提升幼兒潛能
要及早為幼兒制定語言發展方案,參與測試只是第一步,方便團隊對症下藥。所謂的「藥」,指的是以日常規律、互動及音樂為主的PRIMEarly®啟動(大腦多元化)發展策略課程與音樂Playgroup課程。黃教授解釋,參與測試後,無論是有語言障礙風險,或是達標的幼兒,他們的語言能力均具改善空間,而精準聆聽與有效的親子交流便是兩大成功要素。「研究指出,聽覺刺激和音樂有效提升幼兒聽覺能力與腦神經元的發展,訓練精準聆聽;加上語言發展並非一朝一夕,需要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幼兒只是參加傳統Playgroup一個星期一次的課堂並不足夠,需透過與家長持續的有效交流,加快語言發展的進程。」
坊間不少教育機構和學校均有開辦Playgroup課程,主要透過不同的遊戲和教學活動來提升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黃教授團隊則在此基礎上,為家長提供在家中實施親子互動接觸的策略,並定期跟進實施情況。「聆聽與等待是有效交流的一大策略,我們應從幼兒角度出發,而非單向的灌輸,操之過急地培育子女,這是大部分家長的通病。家長應以開放式問題取代封閉式問題,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利用複雜句子表達自己。」團隊要求家長於課程學習到的策略上,針對子女的個性加入變化,並拍片記錄日常實施的情況,透過重溫影片檢視成效。
經過十星期的課程,家長們的思維有明顯改變,幼兒的語言發展亦顯著進步。黎靜雯博士表示:「最初家長會不斷向子女提問,急於干預幼兒的行為。發展到後期,他們學懂耐心聆聽子女表達,促成有效的交流。於幼兒方面,他們最初只會四處探索,忽略播放中的音樂,運用適當的策略後亦學懂聆聽,隨着旋律作出回應。」透過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的支援,團隊將科研轉化普及,回應社會所需,顯示了中大造福社群的實力。
為幫助更多嬰幼兒的語言和神經認知發展,團隊正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進行測試,並逐步改良Precision Listening®(精準聆聽)專利早期語言發展預測技術,降低成本與應用限制,期望技術可納入新生嬰兒聽力普查測試,更客觀地預測語言障礙。與此同時,團隊亦正打造線上版音樂Playgroup課程,更會加入中大音樂系陳啟揚教授創作的廣東歌,並加入感知與動作元素,更全面地提高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和神經認知能力。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