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崴成內貿跨境運輸中轉口岸 對中國東北構成重大利好
中國海關總署於近日公告了一個官方文件。文件說,同意吉林省進一步擴大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業務範圍,增加俄羅斯海參崴港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6月1日起,海參崴正式成為中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的中轉口岸。這一消息在內地經發酵於日前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
海參威曾是中國城市,晚清期間被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霸佔,現已成為俄羅斯在遠東的最主要城市。中俄達成增加海參崴港為中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的安排,既反映出中俄關系現在的高水平合作狀態,也折射出俄羅斯因為策動烏克蘭戰爭而陷入的巨大戰略困境。
在美歐空前嚴厲的聯合制裁壓力下,為在遠東打開局面,緩解經濟與財政困境,同時也為了獲得來自最重要夥伴中國的戰略性支持,俄羅斯不得不通過有限放開海參崴,以便向中方展現某種姿態。
這個動作和黑龍江跨境大橋通車,及中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開通,具有高度相似的背景。
眾所周知,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俄羅斯,俄國都一直嚴防中國影響力在遠東坐大,總是以充滿警惕的歧視性政策區別對待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投資安排。比如,庫頁島的石油天然氣,俄羅斯寧願找美國、日本,甚至技術水平遠低於中國的印度合作,也不與中國共同開發。產自這一地區的油氣能源,俄羅斯最開始根本不賣給中國,只賣給日本和韓國。
直到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西方對俄羅斯實施聯合制裁,為彌補制裁造成的歐洲市場損失,俄羅斯才答應開通第一條「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
2022年6月10日,俄烏戰爭爆發近四個月後,因為前線俄軍屢戰屢敗,被迫向東部頓巴斯地區全面戰略收縮,再加上西方空前嚴厲的全面制裁,被俄羅斯一方拖延了多年的黑龍江跨境大橋才得以建成通車。
俄羅斯之所以在遠東開發上如此警惕中國,即便是在雙方已結成最高水平的「戰略協作夥伴「」的情況下還如此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原因眾所周知。
包括海參崴在內的整個遠東地區是中國人最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晚晴期間,沙俄以蠻力強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北京條約》、《瑗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東北割走約110萬平方公里領土,包括庫頁島、海參崴、海蘭泡、伯力、外興安嶺等眾多區域。原來屬於中國內河的黑龍江、烏蘇里江,也變成了中俄共管的國際河流。加上其它地區在內,前後共霸佔了140多萬平方公里原屬中國的土地。
沙俄佔領這一地區之後,即開始有計劃的、系統性地對本地居民實施種族滅絕政策,並從歐洲方向以開發、流放、駐軍等方式向這一地區移民。雖然如此,因為這一地區遠離俄羅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家行政體系,又有遼闊荒寒的西伯利亞地區阻隔,人口密度極小。
由於上述歷史、地理原因和雙邊人口密度不對等現實,俄羅斯非常擔心這一地區被中國滲透,所以儘管在地理上、要素互補上,與中國合作最能提升這一地區的經濟水平,也最能體現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羅斯卻寧願與美、日、韓、印合作也常常拒絕來自中國的投資。
如果不是克里米亞危機與俄烏戰爭招致的來自國際社會的全面經濟與金融制裁,歐洲已經擺脱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等原因,很難想象在這幾年俄羅斯會放行這些雙邊合作項目,更不可能放開海參崴作為中國的一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口岸。
數據顯示,進入進入2023年以後,隨着戰時延伸與西方制裁不斷強化,俄羅斯財政面臨崩潰的危險。2023年一季度,俄羅斯能源出口遭遇腰斬,財政赤字達到290億美元。巨大的財政窟窿和軍費需求,讓俄羅斯經濟承壓,除了擁抱中國經濟外,沒得任何選擇。
對中國而言,這當然是重大利好。尤其對東北的黑龍江與吉林兩省尤為有利。
據自媒體「牲產隊」分析,開通海參崴作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口岸後,對東北至少有三重經濟利好:第一是,黑龍江、吉林的海運成本將大幅降低;第二是,得益於成本降低,黑龍江、吉林的製造業競爭力將大幅增強,能夠吸引全球更多的製造基地在東北落地;第三,有利於俄羅斯的煤礦、天然氣、石油等礦產進入黑龍江,吉林,能帶動能源工業、電力工業、重化工業等發展。
當然,也必須看到,俄羅斯之所以同意開通海參崴作為中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口岸,是有現實原因的。它完全是在俄羅斯因策動俄烏戰爭遭到西方聯合制裁的背景下實施的,其目的是為了通過在遠東打開局面以緩解歐洲方向的壓力,緩解本國的財政經濟困境,而且「水龍頭」完全掌控在俄羅斯手裏。所以這一合作的穩定性還需要長期觀察。
考慮到中俄合作歷史上俄羅斯曾經的商業信譽歷史,現在還不能說有了這個跨境運輸口岸,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黑龍江與吉林經濟發展。
但不管怎樣,開通海參崴作為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口岸對中國都是個好消息,對黑龍江、吉林而言,尤其是重大利好。更重要的是,它還讓人們對這場戰爭,對中俄關系,乃至未來國際局勢發展,產生了更多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