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配邊疆」到底發配去邊?為何犯人如此恐懼?實際慘況令人心寒

撰文:風傳媒
出版:更新:

不論是歷史上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總是很常聽到「發配邊疆」或「流放邊疆」,而每當被判流放時,每個罪人都是一臉絕望、臉色蒼白。流放真的那麼可怕嗎?為什麼古人的反應跟被判死刑差不多?

原來在古代,流放真的很可怕,畢竟消息不流通,路上交通也不好,要是被放到鳥不生蛋的地方,可能在路上就歸西了,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更不用說中國古代熱門的流放地都在極南或是極北,南方充滿毒蟲和瘴氣,北方則會冷死。最重要的是,在那裡遠離朝堂,很快會被世界遺忘,對想當官一展抱負的人而言,實在是非常絕望……

悶到要和鱷魚聊天 這些經典詩詞原來暗藏被流放慘況(點圖放大閱讀):

+30

若被流放,人生無望

或許現代人會想:流放不就是到比較遠的地方嗎?還活著就有可能再回去,為什麼要這麼怕?這就要從古代的角度去看,才會比較能理解古人的痛苦。

當時,犯人要用雙腳走去流放地,而古代不比現代,交通不方便,沿路的環境更是惡劣,很多人在半路上就撐不住了。就算平安到了流放地,也是另一種折磨的開始,流放的刑期都是十年起跳,最高到無期(皇帝忘記叫你回來了),試想在一個陌生的荒涼地方,方圓百里可能只有你一個人,環境惡劣,周圍充滿未知的生物和極端的氣候,還要在這裡度過下半輩子,想想就崩潰。

再者,皇帝判你流放,基本上就是希望你遠離朝政、不要來亂,所以大部分被判流放的人這輩子的政治生涯算是完了,而古時候有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讀,一生的目標正是考上科舉做官呢?當被流放時,不就等於這一生已經失敗了嗎?

當然,有很多人是皇帝看不爽、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判流放,就會以貶官的方式,把人送到遠得要命的城市當官,再「不小心」忘記叫你回來,四捨五入也就等於流放了,所以被貶官到偏遠地區的文人們才會一直寫文抱怨,因為他們內心真的有滿腹委屈啊!

【延伸閱讀】活着被肢解:人彘酷刑背後故事 砍四肢挖眼弄聾後還有「進化版」(點擊放大閱讀):

+27

天高皇帝遠,只好寫廢文:和鱷魚說話、爬山練身體

既然都無法實現人生理想了,這些被流放的文人在荒郊野外能做什麼呢?當然是不斷發文抹黑朝政,再多說兩句:「看吧,沒我果然不行!」想要再喚起皇帝的記憶、把自己叫回去上班,所以就誕生了許多現今所說的「經典之作」。

像因為把佛骨說成雞骨頭而被貶到潮州(距離長安1852公里)的韓愈,就在潮州練起爬說語、寫了篇跟鱷魚對話的《祭鱷魚文》,叫鱷魚們乖乖聽話、不要來亂,據說就真的沒有鱷魚擾民了。他還寫了求情的懺悔信,跟皇帝說自己知道錯了,請皇上看在他又老又窮、女兒在貶官路上死掉、孤身一人好可憐讓他回去(那當初為什麼還要諫佛骨……)。

因為永貞革新失敗而被貶到永州(距離長安1219公里)的柳宗元,堪稱是「貶官廢文王」,大家應該都在中文課上學過他的「永州八記」之一《始得西山宴遊記》,但那其實就是爬山遊記,八篇都是相似內容:今天爬了這座山,山好高、蟲好多,還有奇怪的石頭,我過得好苦但我不說……不就是討拍廢文嗎!

而最遠被貶到海南島(距離開封2013公里)的文學大家蘇軾,在黃州惠州澹州的貶謫生活中寫下了一堆吃好吃的肉、喝好喝的酒,外加一些摻有釋道思想的人生哲理日記,可以說是自我激勵的雞湯文始祖。

【延伸閱讀】中國古代酷刑|閹刑是只切蛋蛋還是「整組」?都不及女性宮刑殘忍(點圖放大閱讀及瀏覽相關照片)▼▼▼

+27

極南和極北=熱門流放點

至於流放的地點要怎麼定呢?通常是看皇帝心情,通常是越南越好,或是越北越好,不論南北,越遠就越好,畢竟皇帝不開心,一點也不想看到你。

具體地點當然還得看是哪個朝代,畢竟每個朝代的疆域不盡相同,邊界的區域也不同。像是唐以前的人多半會被流放到交州(今越南北部)或是朔方(今陝北、寧夏一帶),如初唐四傑的王勃,他爸爸就曾被逐於交州;而唐宋時期的版圖更大,流放地也更遠了,像是房州(今湖北)、澹州(今海南島)和沙門島(今長山列島)都是熱門放逐地。

明清以降,由於版圖變更,熱門流放地也不同了,明代、清初主要罪犯流放地之一是尚陽堡(遺址在遼寧鐵嶺),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就下令「凡附屬吳三桂之滇人,悉配戍於尚陽堡」。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也是清代前期的熱門流放地,鄭芝龍全家曾被流於此處,《延禧攻略》裡的玲瓏也被流放到這裡。清代打下準嘎爾汗國、將新疆地區納入版圖後,新疆就成了新興流放點,尤其是清代後期的都往那裡丟,像是抗毒名臣林則徐就曾在新疆度過近五年時光;還珠格格也有提到「流放伊犁」的場景。

所以說古人害怕流放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流放地蠻荒不適生存、路途遙遠死亡率高,很多人可能剛出首都不久就死在路上了,可能是水土不適、也有被政敵暗殺的可能。不過,對一心當官的士人來說,最可怕的大概還是遠離朝政、失去人生希望,生不如死的活著吧。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流放邊疆到底去了哪裡?為何讓人比被判死還絕望?揭古代讀書人心中最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