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學院新院長論「鐵粉」:愛好與事業不同 欠「頂層」研究人才
本港各行各業鬧「人手荒」,市民每日均會接觸的鐵路交通業,亦非例外。由2016年成立的港鐵學院,至今共有329名畢業生,當中60名學員在課程中途或畢業後加入港鐵工作,比率約兩成。
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指,學院提供的課程主要培訓技術人員,業界欠缺「頂層」人才進行研究,解決未來鐵路運輸的問題。上月開始接受申請的港鐵研究資助計劃(MRF)希望吸納學界智慧,以前瞻性思維探索未來的公共運輸系統,從而培育研究型人才,「你哋想10年之後鐵路嘅運輸應該係點樣呢?」
指「鐵粉」懂分愛好與事業 適齡人口下跌致收生難
「有好多所謂『鐵粉』,佢哋真係對鐵路好有熱誠,但係佢哋鍾意呢樣嘢作為讀書,或者甚至作為事業(career)嘅一部份,係咪一定呢?未必,因佢哋分得好清楚,愛好(hobby)還愛好,又係另一回事。」去年11月上任院長的何天健說,本港適齡人口下跌,學院收生有一定困難,加上升學途徑多元,社會普遍認為「藍領」職業收入不高,令年青人難以發展興趣成為職業。
▼2022年11月27日 鐵路迷湧搭港鐵首班Q Train列車▼
學院7年共329名學生畢業 約兩成加入港鐵
港鐵學院主要開辦三類課程,分別為經評審課程、短期課程及企業專題課程。三個經評審課程當中,有一個為資歷架構第三級的運輸學文憑課程,兩個為資歷架構第四級分別關於運輸營運管理和鐵路工程的高等文憑課程。
學院去年取錄大概百名學生,由2016年成立至今共有329名畢業生,當中有60名學員在課程中途或畢業後加入港鐵工作,佔整體約18%。
鐵路行業人員需應用多學科的知識
何天健說,鐵路是一個很獨特的行業,涉及不同大型工程系統,例如信號系統、列車、路軌,每一個工程系統均要與其他部門合作,需應用多學科的知識。他表示,儘管部份學員畢業後並非加入港鐵工作,學院仍希望可以為整體運輸業培育更多人才,重點在於培養他們的興趣,相信日後人才會流轉,作出貢獻。
可能港鐵好多同事可能喺唔同行業做過,例如我喺機場做過,我經驗拎返去高鐵站,其實有用。其實唔同嘅行業,我哋希望可以做大個餅多咗人之後,啲人可以不斷流轉,亦都可以將相關經驗帶到過嚟,咁我覺得呢個對一個教育機構(education Institute)嚟講,係一個可以完成嘅使命。係咪一定要第一份工就入港鐵,呢個唔係最重要的東西。
探討鐵路運輸未來需有科研 指大學研究項目不多
港鐵2020年推出最新戰略方向「Go Smart Go Beyond」,業務發展與科技息息相關,何天健說,希望透過科研,探討鐵路運輸未來路向,優化市民出行體驗,但本港大學之中,進行鐵路相關研究項目的學者並不多,「喺香港,甚至乎全世界好少大學係會有鐵路工程(railway engineering)呢樣嘢,係極少。從大學層面我唔開呢個課程,就唔會搵到呢啲專家嚟教,冇呢啲專家咪冇呢啲人做研究,咁係雞同雞蛋嘅問題」。
推資助計劃予八大學者申請:可研幾擠迫才叫擠迫
港鐵早前推出港鐵研究資助計劃(MRF),上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邀請8間政府資助大學教授進行研究,為未來運輸服務及營運將會面對的需求給予見解,最高資助總額為3年港幣150萬,下月28日截止。何天健表示,今次資助針對鐵路運輸前瞻性問題,解決港鐵10年後的問題,「我經常用一個好簡單嘅例子就係,究竟幾擠迫叫做擠迫呢?港鐵都冇一個概念(idea)10年之後係咩樣,不如問下啲好叻嘅教授。」
何天健指,資助計劃鼓勵教授進行的研究有博士生參與,希望本港博士生可透過計劃了解鐵路運輸,從而為這個行業培養高端研究員(researcher)及改革者(innovator),擴大人才庫。倘研究成果顯著,港鐵亦希望提供予前線人員參考,甚至商品化,與大學合作發展生意。
他又提及,本港與大灣區文化相近,其中廣州與深圳市民出行模式與香港類似,認為廣州的地鐵營運是國內做得最好,學院期望日後課程可以與當地交流,借鏡當地經驗,以提升港鐵的服務水平。
▼2022年11月13日,港鐵人員在列車出軌後進行搶修▼
▼2022年11月13日,港鐵列車油麻地站出軌,四道車門甩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