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的謬誤(二)】「磨爛蓆」無用,成功只因「做對的事」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年輕人問我,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職場路,有什麼特別遺憾,可以時光倒流的話,會選擇改變哪些事?

【上回講到:忙值得炫耀,是一種畸形社會現象】

年輕人互相吹噓連續工作幾多小時,幾長時間不放假,以為是必經的成年禮,實際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視覺中國)

年輕人存在一個謬誤,由我年輕的時代,至今幾十年沒變,是以為投入和收穫成正比。年輕人互相比較,着眼點是工作時間多長,以「捱得」為榮。這假設大錯特錯,如果可以從頭再來,我會改變早年不執輸的「磨爛蓆」作風,用空閒時間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培養多一兩個興趣,多旅遊。

成功者最重要的武器 是一次又一次作出明智選擇

年輕人互相吹噓連續工作幾多小時,幾長時間不放假,以為是必經的成年禮,實際是愚蠢不堪的行為。任何人以為自己「做贏」別人,是犯了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錯誤。職場上從來沒有「做贏」這回事,因為投入時間永遠不是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回顧職場路,成功者或是天生麗質,或是幸運,或是在最適當環境做出最適當的事,或是特別懂得與人相處,或是總能看穿全局,全部跟「磨爛蓆」無關。成功者最重要的武器,是作出明智選擇,不是三兩次,而是一次又一次。

忙非但不是勝利象徵,而且代表相反狀態,顯示大忙人出了問題。(視覺中國)

科學家以實驗證明「忙中有錯」,這不是父母囉嗦,而是千真萬確。人的智商隨着疲倦下降,反應遲緩,這些經驗我們都有。疲倦的時候,我們沒耐性,不單容易犯錯,還傷害身邊人。日做夜做,搞到自己忙死,最後做不贏別人,輸掉自己的身與心,以及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忙非但不是勝利象徵,而且代表相反狀態,顯示大忙人出了問題。問題可大可小,小的是判斷力欠佳,生產力偏低,忙着不應忙的事情;大的是自信出現裂痕,不敢面對,以忙掩飾心中不安,這種心病惡化下去,隨時令人身心崩潰。一個人太忙,需要的不是多一個助手,而是反省。

忙最大鑊的問題 是忙了不應忙的事

企管人袓師爺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There is nothing quite so useless as doing with great efficiency something that should not be done at all」。忙,最大鑊的問題,是我們忙了不應忙的事。很多人了解「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和「把事做好」(Do the thing right)的分別,但大部分人忽略這個分別,關鍵至決定一件事的成敗。一群背景和實力相若的人,做同一件事,大部分人成績平平,突圍者永遠不是最忙的一位,而是掌握到重點,懂得「做對的事」的一位。

「做對的事」不需要日忙夜忙,關鍵時刻懂得出手,外表是行行企企,不過是目光如炬的行行企企。(視覺中國)

其實我們應該比想像中更加謙卑,做一件事,我們不比別人優勝;換句話說,決勝點不是怎樣把事做好,因為我們不比別人捱得,或技術超卓,最後大家得到同一分數。真正的分別永遠是,在做這件事之前,有些人看不到這事的重要性,沒選擇做,或沒全力做。「馬後炮者」圍在一起發牢騷:「好叻咩,我做一樣掂!」說得對,他們去做的話,一樣會成功,但他們沒做。決定性因素是「做對的事」,當大家同樣選對的事去做,最後分別不會很大。

未必能「做對的事」 至少不做錯的事

懂得一次又一次「做對的事」談何容易,背後埋藏着數之不盡的變數,只有一小撮人做到,取得最後勝利。我們未必能完全模仿勝利者,但可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世界混亂,所謂抉擇大都是黑白不分明,「做對的事」不可能容易,或者退而求其次,我們應想辦法避免做錯的事。即是說,我們未必能「做對的事」,至少不浪費時間做錯的事。這方面或者我們有較大把握,因為錯事可能較為明顯。

不做錯的事,即時影響是騰出空閒時間做其他事,例如休息、做運動、多陪家人等,這些事我們永遠做得不夠多和不夠好。更深遠的影響,是騰出閒心,多反省,令自己看事更清晰,希望下一個機會來臨的時候,懂得把握「做對的事」。

有人批評口中掛着「做對的事」的人,指這些人得個講字,自稱策略家,其實欠缺執行力,沒行動配合。「做對的事」不需要日忙夜忙,關鍵時刻懂得出手,外表是行行企企,不過是目光如炬的行行企企。如杜拉克說,做不應做的事,做得好也是徒然,零分;「做對的事」,即使執行力欠佳,做不到一百分,也不至於零分。

吹噓自己每星期做80小時的人,其實值得可憐,「做對的事」,50小時便足夠,另外30小時留給自己,增加機會做一個更全面的人。除了決斷的思維,「做對的事」還需要閒心、EQ、聯想力,這些質素全部在忙的時候自動消失。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最後勝利:做對的事」,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