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AI x HK OpenCup 2022」 人工智能解決社會難題
隨着「Tech for Good」概念興起,運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成為一股趨勢。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聯同香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會聯合主辦的「AI x HK OpenCup 2022」創新人工智能比賽,鼓勵學生活用AI發揮社會影響力。比賽分為中學和大專組,早前二十強決賽隊伍向評審進行簡介,最終賽果於上星期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即場揭曉,中學組由拔萃女書院及聖類斯中學贏得雙冠軍,大專組由城大數據科學院奪冠。
攝影:陳葦慈
比賽以聯合國四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重點,包括良好的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以及氣候行動,參加者需構思創新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以香港為背景應對其中一項挑戰。
拔萃女書院的參賽作品是名為「藝弛」(Arts in Anxiety out, AiAo)的應用程式,通過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元素和工具,協助用戶自我評估並紓緩壓力。團隊中三名就讀中五的主將林欣彤、李晞桐和馮思晴,發覺身邊的同學精神壓力頗大,希望透過程式幫助同學紓壓。李晞桐和馮思晴表示,虛擬藝術治療師加上AI應用是一項新嘗試,過程中要考慮大量數據的處理方法,通過不同跡象分析壓力水平,當程式錯誤時,需花上不少時間找出問題所在。對於今次獲獎,林欣彤感激隊友、老師和學校的支持,期望將來繼續在創科方面發展。
中學組另一冠軍隊伍是來自聖類斯中學的中五同學郭子謙、李卓賢和余昀達,作品是名為M.I.A.(Media Intelligent Aid)的機械手。他們受到一位醫生校友的啟發,目標是協助長者通過與機械人互動來鍛煉肢體動作,並減少孤獨感。隊長郭子謙和隊員余昀達均是編程高手,余昀達更在今屆青少年國際編程比賽中獲得全港第一。今次參賽,他們花了數星期編寫程式,「我們分好幾次寫,有時發覺不可行,需要不斷改寫,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幸好每次都能快速修正。」
推動AI成跨學科橋樑
大專組冠軍由城大數據科學院創作的MediMind奪得,隊員林雋堯、陳俊名、黃薏和蔡煒翔是應屆畢業生,希望趁最後學年作出新嘗試。團隊直言單是商議主題已耗費不少時間,「我們根據四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逐一列出香港相關的議題,思考如何應用AI去應對,直至觸及特殊教育問題,發覺現行的解決方案不多,便決定進一步深化探討。」
MediMind AI原型通過短片影像、語音分析和腦神經造影三項機制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同時建議合適的康復訓練方案,「我們從用家角度出發,務求達到全自動化,方便老師、社工或家長使用。」作品在決賽階段已獲評審垂青,微軟更主動接觸謀求進一步合作,團隊笑言部分獎金用作娛樂,餘下將留起作為將來的研究基金。
浸大協理副校長(研究發展)及理學院院長劉際明教授對於首屆創新人工智能比賽的反應感到鼓舞,「今次比賽有兩大目標,一是讓大家看到AI並非高不可攀的純學術研究,而是適合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士參與;二是展現人工智能應用的更多可能,尤其是推動可持續發展解決社會問題,這方面與浸大的研究和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浸大自2022/23學年起推出全新跨學科本科課程,藉着科學、科技、社會、藝術、文化等學科的融合,為學生打好廣闊的學術基礎。劉教授認為AI正是實現跨學科教育的最佳橋樑,不論生命科學、社會科學、體育運動科學,都可以加入AI手段發展跨學科,為學生的未來事業作好準備。「長遠來說,浸大期望所有畢業生都發展出AI技能和特質,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學的教育方針都會朝着這個新模式轉變。」
(資料由香港浸會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