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溫順暴龍」形象 蒂勒森大國外交戰場顯真章

撰文:陳立程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成為首名訪問俄羅斯的特朗普內閣要員,美國政壇正為「特朗普通俄」鬧得不可開交,美俄關係又因敘利亞局勢節外生枝,加上蒂勒森曾以石油巨企埃克森美孚總裁的身份獲莫斯科頒發「友誼勳章」,此番莫斯科之行份外惹人注目。
蒂勒森上任初期異常沉靜,引來輿論猜疑他是否迅速淪為特朗普班子的「邊緣人」,如今他活躍於美國與兩大戰略對手的外交戰場,的外交動作趨頻密,剛參加「習特會」,便飛往俄羅斯。這名在非議聲中我行我素,又自言「聽妻子的話」接受國務卿之職的商界巨子,會把美國外交引向何方?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特朗普政府內的地位備受關注。(美聯社)

基辛格:他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3月初,美國外交界大老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重回自己曾經掌控的地方,與那裏的新主人蒂勒森共進午餐。蒂勒森去年底獲特朗普提名接任國務卿時,基辛格為這名油企大腕背書:「我認為那是一項好的任命。」三個月後,蒂勒森的行事風格令美國輿論充滿憂慮,但見慣世面的基辛格繼續為他辯護:「當你接下這份工作後,一般傾向是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證明自己正在管事,他(蒂勒森)卻想先了解所有細微差別。他的自信與自我肯定令我印象深刻。」

自2月1日接掌國務院以來,蒂勒森沒有如其綽號「暴龍」般霸氣凌人,而是深居簡出,長達六個星期不舉行記者會,避開每個直接向美國外交官解釋自己理念及發出指引的機會。在國務院發布年度國際人權報告這樣一個傳播美國價值觀的重要時刻他亦缺席,就連白宮在據稱沒有諮詢他的情況下提出大幅削減國務院預算37%,他也沒有公開作出投訴質疑。

隱形六星期惹「hea做」猜疑

看似逆來順受的作風,引起輿論質問65歲的蒂勒森是否已極速「失寵」,甚至直呼他為「史上最弱的國務卿」。有人認為這名政治新丁正為不懂外交規範與官僚機器運作而承擔代價;有人認為他的低調只是政治手段,眼見白宮新主人仍沉醉於透過Twitter發號施令,政權內部各勢力正在爭權奪利,於是韜光養晦,看清形勢;有人覺得他是作無聲抗議,向特朗普表達對自己心儀的副手人選被否決的不滿。

還有人認為他是否在敷衍工作——上月中下旬他出訪東亞時,便向隨行記者麥克皮克(Erin McPike)透露,他並非主動尋求擔任美國首席外交官,「我原本應該在3月退休,就是這個月。我本來應該跑到牧場與我的孫子們享受天倫之樂……我的妻子說服我。」

延伸閱讀:消失的國務卿 蒂勒森傳被架空 美國國務院首場記者會「闢謠」

蒂勒森差點因參加「習特會」而缺席上任後首個北約外長會議,北約後來遷就他,提前於上月底舉行會議。(美聯社)

Hea做、賭氣、不懂政治……這些標籤套在管理過全球最大油企、坐擁數億美元身家、登堂入室與多國政治領袖打交道的蒂勒森身上,多少讓人難以置信。在與記者麥克皮克對談時,擺妻子上枱的蒂勒森迅速補上一句:「她是對的,我應該做這個工作。」要了解蒂勒森如何看待自己的政治角色與使命,正可從麥克皮克在其出訪東亞時隨行採訪引發的爭議談起。

「專機太小」 訪東亞只帶一記者 

恐怕沒有多少記者會像麥克皮克這樣,因為跟隨國務卿外訪而非議纏身,受行家批評。這名33歲女記者曾在CNN、NBC、National Journal等知名媒體任職,資歷毋庸置疑,外界無法接受的是蒂勒森為何僅讓她一名記者隨行。帶着記者團外訪是美國國務卿慣常做法,國務院最初宣稱蒂勒森因專機太小而決定不遵循傳統,最終他乘坐的雖然仍是較小型的波音737,卻不至於只能留一個位置給記者。

獨厚麥克皮克顯然是有意為之。麥克皮克目前任職於保守派媒體《獨立新聞評論》(Independent Journal Review)。蒂勒森萬中挑一,讓這樣一個政治傾向親近的媒體貼身採訪,視其為喉舌的意味極濃。這除了可視為特朗普向主流媒體宣戰的延續,其實還符合蒂勒森一直以來強勢掌控局面的企業家行事風格。國務卿必須接受公開問責這種傳統觀念,並不存在於他的身上。

▲蒂勒森上月出訪東亞時只讓保守派媒體Independent Journal Review的女記者麥克皮克隨行,麥克皮克因而受同行質疑。

蒂勒森對中國的態度是其東亞之行中備受觀察家熱議的焦點之一。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引用中方主張的「新型大國關係」。中美輿論對這番言辭毫無意外地一褒一貶,美國外交建制力量,包括智庫學者、前政府官員與華盛頓政治記者異口同聲向蒂勒森開火,曾任小布殊與奧巴馬外交智囊及希拉里競選顧問的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狠斥他「蓄意向中國叩頭」。

這樣理解蒂勒森恐怕過於簡單化。不要忘了,在擔任國務卿前,蒂勒森只打過一份工,在埃克森美孚從一個工程人員逐步走到最高管理者的位置,畢生事業接受的訓練都是低調商人而不是高調政客,而一個商人的目標總會是達成商業協議、謀取利潤。他曾公開聲言自己做國務卿的目標也是如此。訪華期間他便多次強調希望與中國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關係」。

把低調商人作風帶到外交戰場

他向麥克皮克說:「我在外交上成功經營了超過25年,與一些極難對付的政府達成了一些真的很難的協議。一直以來我非常成功,因為我總能夠顧全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有人民要照顧的事實,我在公開場合談論得愈少,他們更容易管控結果,最終我們將會成功。我擔任美國政府首席外交官試圖做的事與此有很多相同的元素。」

從這個角度看,他在公開場合作出「中美互相尊重」等描述,會否只是糖衣炮彈?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相必對此深有體會。他與擔任埃克森美孚總裁的蒂勒森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但蒂勒森近日多次發表對俄強硬言論,包括宣布美國會維持對俄制裁直至俄國向烏克蘭歸還克里米亞、抨擊普京縱容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擁有化學武器,說明他該強硬時就會強硬。

延伸閱讀:訪俄前夕蒂勒森與普京友誼小船說翻就翻? 被批無能普京拒見

習近平上周到訪美國佛羅里達州,蒂勒森到機場迎接。(美聯社)

外交重心 價值觀讓路予硬實力

蒂勒森東亞之行另一惹人注目之處是對朝鮮發出強硬信號,放言美國對平壤「戰略忍耐」已走到終點,已作好軍事攻擊的準備。3月下旬出訪土耳其時,他則集中處理打擊ISIS的問題。從這些舉動可見,「硬實力」是他外交動作的核心。他甚至沒有作出對土耳其人權表示關注這樣的「例牌動作」,儘管其主理的國務院不久前剛發表報告,抨擊埃爾多安政府濫捕異見人士及記者,而傳統上美國國務卿一大任務便是宣揚美國價值觀的優越。

曾參與特朗普過渡事務的華盛頓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外交政策研究主任卡拉法諾(James Carafano)指出,蒂勒森取態的變化是主動而為,他着意選擇何時何地發言,說些什麼,不理會輿論抨擊,過往美國國務卿重視在各項議題上的全球工作議程,而「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樣,這是一個CEO政府,他們較不關心那些大的國際氣氛」。

自從商人特朗普挑選成功CEO蒂勒森作為國務卿之後,已經有評論指出這將意味着美國外交路向的重大轉向,數十年來強調的價值觀外交,將會讓路予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為先的現實主義外交路向。正如麥克皮克的報道所言,蒂勒森的使命是「把『美國優先』轉化為外交政策」。

延伸閱讀:特朗普國務卿曾是南海爭議局中人 親俄立場助改寫美後冷戰外交?

「蒂勒森成為最弱的國務卿」之所以引起關注,人們憂慮的不外乎美國外交會否「禮崩樂壞」、會否喪失國際領導地位。然而當種種問題的答案都指向蒂勒森並非逆來順受,他是弱是強,恐怕要換個角度理解。

政治手腕更勝特朗普

事實上,蒂勒森的國務卿角色難以從傳統目光看待。商人特朗普毫不掩飾鄙視傳統官僚運作的思想,甚至讓女婿庫什納另起爐灶成立「創新辦公室」改造政府機構。在蒂勒森身上也不難看出這種優越心態。單從商業管理角度而言,他甚至比特朗普更成功,在與麥克皮克對談時,他不忘提醒對方,埃克森美孚是在他領導之下升上財富500企業榜首。

在埃克森美孚,蒂勒森做事方式是每日與一小撮助理會面,商議決定公司業務運作。如今他把這種CEO作風帶到國務院,上任首天已向一眾官僚警告,要在「無法用缺乏效率的傳統」與「理想結果」作出取捨。有匿名官員透露,蒂勒森「要求每個人書寫備忘時壓縮在一至兩頁紙,迫使他們認真思考自己想說些什麼」。在任命聽證會上,蒂勒森甚至強調已憑藉經商經驗察覺到官僚系統存在問題,需要作出改變。他還向記者麥克皮克說,自願接受削減國務院預算的挑戰:「2017年財政年度國務院的預算是有紀錄以來新高,看看持續發生的種種衝突,若我們認同我們將一直面對這些衝突,永遠無法解決,那麼預算便應保持在現有水平。」

由此回過頭來看,中國輿論對蒂勒森訪華期間言行的驚嘆與美國輿論的哀鳴,各自似乎過於樂觀與悲觀了。正如蒂勒森自己所言,他的外交官生涯才剛剛展開,「我希望人們可以保持一些耐心」。基辛格也預期,隨着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策略演變,蒂勒森的角色會日益重要。

延伸閱讀:【炮轟敘利亞】重構特朗普下令開火時序 一相揭示美國權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