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來稿】打破誤解 自閉症的七個不是
聯合國在2007年的大會一致通過,每年4月2日為「世界自閉症日」,以提升社會大眾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
自閉症是一種從幼兒期顯現的神經發展譜系障礙,患者有獨特的社交行為模式,喜歡依從常規慣例,對特定主題有強烈興趣,經常會做出一些刻板和重複性動作;他們處理感官訊息的方法特殊,與一般人的學習方式不同。
記得17年前投身自閉症教育行業時,父母吩咐我要保護自己,避免被學生襲擊;朋友擔心我會被學生「傳染」,變成自閉。雖然現在社會大眾對自閉症認識增加不少,可是坊間仍然存在很多誤解。
文:馮耀文(行為治療顧問)
自閉症不是由單一成因導致
縱使很多大學多年投放大量資源研究,自閉症的真正成因仍然不眀。有研究認為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可是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未有定論。從多方面的研究確認,注射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雖然自閉症可能與高齡爸爸及媽媽懷孕時服食某種藥物有關,但確實成因錯綜複雜,不會是單純因為父母對子女照顧不足,或讓子女沉迷打機而導致的。
自閉症不是非常罕有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總人口比率為1/68,較十多年前的比率1/150,升幅超過2.2倍。男孩患有自閉症的機會比女孩明顯較大,比例大概是4.5比1。在美國,每42個男孩當中便有1個被診斷有自閉症,根據這個比率,在香港的男校,平均每班就有一位自閉症學生,情況絕不罕有。
自閉症不是一模一樣
自閉症是一個譜系障礙,對患者的影響因人而異:兩個同樣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學生,一個可能對陌生人很感興趣,另一個可能見到陌生人會感到焦慮,要立刻逃走;一個學生可能好動活躍,不斷重複做出激烈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擺動身體及四肢,大叫大嚷,跳來跳去),另一個學生則可能安靜被動,經常好像神不守舍,對周遭的環境人物活動不作反應,他們看似平靜,但亦會重複一些不易察覺的自我刺激行為(例如玩手指,轉動眼珠,自言自語);一個學生可能語言能力高,會不斷說話,但內容可能不着邊際,另一個學生卻可能完全不會用語言溝通。
自閉症不是不理别人感受
自閉症人士不但會有情緒,而且也會受别人的情緒影響;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亦希望身邊的人開心。可是,由於他們的社交意識比較弱,在日常生活可能會忽略很多社交訊息,例如有人在嘆氣,他們有時也未必能察覺到;縱使他們留意到別人的行為,也未必懂得分辨它們,例如別人是否正在望着自己?對方是和誰人在談話?同學正在微笑還是啜泣?有些自閉症人士即使能察覺及分辨這些社交訊息,卻不了解訊息背後的意思,例如和别人交談時,即使對方不作回應,表現得不開心,他們也因不明白對方的情緒而沒有給予適當反應,令別人誤會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感受。
自閉症不是不能學習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約44%的自閉症人士智力正常,縱使部份人士的智商較低,他們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19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Ivar Lovaas博士進行了一個為期數年的早期自閉症計劃,有38名由獨立心理學家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參與,他們的平均年齡為3歲,分為兩組,一組19人被安排接受平均一星期40小時的密集應用行為治療(ABA),治療包括:遊玩、語言、社交、自理及行為管理;治療於大學、家中、學校及社區進行;提供治療的人員包括大學本科生和硏究生,他們由計劃的負責人定期監督;兒童的其中一位家長必須全職參與並接受訓練,以確保兒童於治療以外的時間得到一致的教導及行為管理。另一組19人則被安排接受一星期最多10小時的行為治療,其他時間由社區提供不同種類的支援,包括小班特殊教育等。計劃的結果於1987年公佈,接受平均一星期40小時密集行為治療的19名學生,經過最少2年的訓練後,當中9位獲得「最佳結果」:他們的智商達到正常、能成功融入主流學校、再接受評估的結論是他們與一般人無異;另外8位學生獲得「一般結果」:他們的智商比治療前提高,但仍然屬於輕度智障、需要於特殊學校學習;「最差結果」只有2位同學獲得:他們治療後的進步不多,需要於專為自閉症學生開設的學校學習。相比之下,另外一組每星期最多接受10小時行為治療的19名學生,當中沒有人達到「最佳結果」,9人獲得「一般結果」,其餘10人得到「最差結果」。之後有一些類似的研究,也得出相近的結果。這些計劃證明:自閉症兒童是能夠學習的,若家長能配合,學生愈早接受密集應用行為治療,他們的進步愈大。
自閉症不是沒有希望
前年,一位18歲學生為我服務的機構拍攝了一段短片,講述他的成長經歷。他小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3歲至9歲接受密集行為治療。他對文字特別有興趣,而且善於表達,長大後經常在學校及公眾場合演講。片中他提到因為自閉症,興趣比一般人狹隘,所以只專注某幾個學科,令那些學科的成績特別出色,促使他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取錄,攻讀歷史和政治。
自閉症人士雖然在社交、行為管理、語言發展和羣體學習有所不足,可是他們也有很多長處,例如:平衡力和活動能力高,記憶力強,平時會特別留意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環境細節;還有,由於他們的興趣比一般人狹隘,所以可能會對某一些專科特別有研究;而且,我認識大部分的自閉症學生對音樂,視覺藝術和資訊科技皆有特強的觸覺和學習能力。
自閉症雖然不同,但不是比別人差
我剛入行的第一位學生只有兩歲多,他的智商比一般小孩高,語言發展正常,可是不會因應社交場合而適當運用。記得當時他每次要求上廁所,都會説:「我要電池。」。最初我不明所以,後來觀察得知,原來他每次小便時必定會拿着放置於廁所內的電池,所以把「我要上廁所。」説成「我要電池。」。除了社交互動和溝通能力不足,他還有很多偏好和固執行為,例如:只吃某種印度小食,玩玩具時必定要跟足説明書上的規則,否則便會大吵大閙。還有,他對聲音有過度反應,會逃避電風筒和吸塵機等家庭電器發出的噪音。那時,我每星期三天會到他的家提供治療,另外兩天一同上幼稚園提供支援,治療持續太約三年。前年得悉,他在一個國際性的手機程式開發比賽,擊敗來自120多個國家過千名參賽者,贏得冠軍,還接受了很多報紙和電子媒體的訪問。
另外一位學生,十多年前接受了一年多的密集行為治療後,行為管理和社交溝通技巧有不錯的進展,而且學懂用短句自發表達;雖然他的語言、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可是在運動方面有卓越成就,曾代表香港,參加特殊奧運遊泳比賽,取得奬牌,為港增光。
【編按: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為「自閉症不是……」。】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