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自殺率創新高多涉學業 港大學者︰老師同學移民被遺棄感覺大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今日(10日)是中秋佳節,同時亦是世界防止自殺日。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評估,以10萬人計算,2021年本港自殺率為12.3,較前年12.1稍高。其中,60歲或以上男性及15歲以下少年自殺率攀升情況令人關注,後者更上升至1.7的歷史新高。
專家表示,疫情下學校不斷停課、復課,又長時間戴口罩,再加上同學及教師移民情況,令青少年適應困難;疫情下獨居長者亦缺乏關愛,「係屋企死咗都冇人知」,呼籲市民趁中秋佳節關心身邊的親朋戚友及獨居長者。

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根據死因裁判法庭提供的數據,估測2021年香港的自殺率為12.3、即10萬人中有12.3人自殺,數字較2020年12.1略高。 按人口結構調整後的標準化自殺率估測為9.,與2019年國際水平的9一樣。

中心研究指出,由1997至2021年估測的數字顯示,男性自殺率如過往十多年一樣,持續較女性自殺率高出約一倍。值得關注是,去年60歲或以上男性的自殺率較前年的24.3 大幅上升至去年的27.3;15歲以下的自殺率上升至歷史新高的1.7,當中15歲以下男性自殺率由前年1.2,上升一倍至去年2.4。而15至24歲整體青少年的自殺率則為9.3,亦較前年8.6高。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評估,以10萬人計算,2021年自殺率為12.3,較前年12.1稍高。左起: 中心培訓顧問張鳳儀、總監葉兆輝及教育心理學家梁佩宜。(何瑞芬攝)

自殺或涉多種原因 15歲以下個案多涉學業問題

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分析各年齡層自殺原因,當中15歲以下主要與學業有關,60歲以上則與生理健康問題有關,社會工作年齡層則多與財政有關。不過,他稱自殺原因往往不只單一原因,研究發現,因家庭問題而自殺的個案,在各個年齡層均有出現,例如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雖然主要與學業有關,但亦同時受家庭問題影響。他強調家庭問題是推力,同時亦是拉力,形容家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干預,可防止自殺情況發生。

據統計,去年1月至今年6月已發生36宗學童自殺案件,情況令人關注。教育心理學家梁佩宜表示,當中16宗為高中生,26.3%案件疑與學業有關,提到考試、重讀及選錯科問題,更有7.9%人成績本身十分優秀。

她指,疫情下學習模式反覆轉變為學生帶來適應困難,復課後更要追趕進度,而同學移民亦會令同學在缺少朋輩下成長,對身心發展均構成影響。

葉兆輝︰學童喜愛、關係密切的教師移民 唔係請返個新老師就解決

葉兆輝亦補充,若學童喜愛、關係密切的教師移民,同學會有較大失落感,「被遺棄嘅感覺好大,唔係學校請返個新老師就解決。」

中心培訓顧問張鳳儀亦表示,學童自殺個案中,39.4%在遺書中提到家庭,例如與家人有爭執,21.1%更提到與媽媽關係緊張,58.9%案發地點在家中。她稱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機、電腦情況與家人爭執,一言不合就輕生。她又說疫情下經常戴口罩,「可能冇見過同學真樣,或者一出世就戴口罩,同人冇親密接觸。」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評估,以10萬人計算,2021年自殺率為12.3,較前年12.1稍高。左起: 中心培訓顧問張鳳儀、總監葉兆輝及教育心理學家梁佩宜。(何瑞芬攝)

至於長者方面,葉兆輝稱疫情下長者久留在家,獨居長者在家離世可能亦無人知道,認為政府應加大支援。至於早前熱議的安樂死議題,葉認為,香港要有一個非常堅穩的制度,包括完善的支援、干預下,才可考慮安樂死,因不希望有人因擔心自己成為家庭經濟負擔、或長者未經輔導等,即馬上尋求安樂死。

籲趁中秋多關心身邊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葉表示,中秋節對生活有變故的市民而言,容易觸景傷情,提醒大家應趁佳節,多多關心身邊人,尤其是獨居長者,因過往亦發現,只要大家合作、多行一步,是可以壓低自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