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核心冀多軌 邊緣國家求抱緊 同床異夢真的不打緊?
《羅馬條約》60周年,歐盟自然大肆慶祝。但與此同時,歐盟亦已經走到十字路口。前路如何走下去,已經是每一名歐洲領導人都不能迴避的問題。可惜的是,他們心中各有答案,分成兩派。未能同心,如何同行?
歐洲有三個好朋友,或許他們不如德國、法國那麼「上鏡」,但卻是歐洲融合的重要推手,甚至是先驅。他們就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甚至有一個英文縮寫字「Benelux」專門形容這三國。比荷盧在二戰還未打完的時候,已經簽署協議成立關稅同盟。到了1957年,他們再與西德、法國和意大利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是為歐洲聯盟的前身。
深度專頁:【羅馬條約60周年】歐洲一體由經濟開始 政治融合問題反生
比荷盧同倡多軌
60年後的今天,歐盟風雨飄搖。有歐債危機,又有難民危機,英國又要揚船回島。很多人都擔心歐盟走下不去,比荷盧三國也不例外。盧森堡總理貝特爾(Xavier Bettel)希望力挽狂瀾,他說:「我寧願歐洲多軌,也不想歐洲停滯。」
所謂歐洲多軌,即是容許成員國各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事實上,英國退出之前的歐盟有28個國家,但使用歐元的只有19個,容許自由出入境的神根國家亦只有23個。歐盟現有的安排已經給了彈性,容許經濟和邊境政策不同。《金融時報》的副總編明蕭(Wolfgang Munchau)關心歐盟多年,他也說早在1990年代已經有很多朋友討論多軌歐洲。這個概念一度沉寂,到近年才再浮上來。
歐盟的條約早已白紙黑字寫明可以「進一步合作」(enhanced cooperation),但問題是要如何進一步,怎樣合作。有人要脫歐,有人要退出歐元區,明蕭相信歐盟已經不能不變,但又不能大變,唯一辦法只能夠是多軌融合。核心國家走得較近,較外圍的卻可以彈性選擇。他甚至明言,只要歐盟改了新形式,離開了的英國也可以與歐盟有某種合作。
支持多軌融合的主要是核心國家。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歐洲融合速度不一,有人擔心會形成歐洲人等級差異。但我說,差異早在條約訂立之時已有,這是現實。」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也安慰反對聲音,說:「多軌歐洲不會形成新鐵幕。」
差異早在條約訂立之時已有,這是現實。
至於比荷盧三國,他們當然也支持多軌融合,讓歐盟核心更加靠近。三國領導人更加身體力行,不但會與波羅的海三國領袖會晤,也邀請了維謝格拉德四國(Visegrad Four)在三月羅馬峰會之後見面,游說他們支持多軌發展。
中歐四國怕落後
維謝格拉德是匈牙利一個城市,匈牙利、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個中歐國家以此為名。他們利益和立場相對接近,向來共同進退。
四國領導人在三月初已經聚首一堂,討論歐盟模式。波蘭總理希德沃(Beata Szydlo)說:「歐洲不是多少與的問題,而是要更加好的問題。」她的看法是,如果各自發展的話,核心國家只會「圍威喂」,結果令歐盟瓦解。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甚至認為多軌模式是歐盟用來威脅他們,要他們就範接收難民的招數。在會晤之後,四國發表聯合聲明:「任何進一步合作都要開放給每一成員國,不能絲毫動搖單一市場、神根公約和歐盟。」
歐盟各國元首定期碰頭,召開歐洲理事會討論發展方針,最近一次在3月10日。早在那時,他們的分歧已經相當明顯。核心國家融合得再多一點、快一點,但比較外圍的卻擔心將來會追趕不上,因此反對。
到了羅馬峰會,憂慮仍然籠罩。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