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博評】「辭職論」林鄭澄清咗咩?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拋下深水政治炸彈的林鄭月娥,連日來果然要為「辭職論」解畫。
可是,當中究竟釐清了什麼?

林鄭月娥日前出席金融服務界論壇,在開場白主動澄清「辭職論」,指不會輕言辭職。(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要查根究柢,實不得不重溫林鄭說法。在選舉論壇上,林鄭首次提出:

「如果香港主流意見令我無辦法再擔任行政長官,我係會辭職。」

話一出口,社會旋即質疑,現時主流民意豈非反對她任特首?翌日,林鄭便馬上主動澄清,表示將說法「演繹為民望高低是兩碼子事」,理由是「民望可升可跌」,「但當香港發生了一些事情,竟然主流意見與繼續擔任行政長官的任務有衝突,便唯有作出個人艱難的決定,即是呈辭。」她並強調特首奉行「雙負責制」,既向港方亦向中央負責,要肩負落實《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當主流民意令她無辦法履行相關責任才會請辭。而到了第三日,林鄭在接受訪問時,則謂拒再解釋「辭職論」,更指正在學習說話要「虛一點」。

為何不厭其煩地覆述林鄭說法?因為倘不如此,大家就難看到當中變化。什麼變化?變化無疑相當明顯。「辭職論」甫一提出,包括同在選舉論壇的另一候選人曾俊華,已立即理解為民望支持度;而被追問之後,林鄭也極之對口地以民望可上可落來回應,更指有民調指自己民望勝過對手。也就是說,她當時並無反對,觸發辭職的標準就是民望,而且,斟酌關鍵則僅在如何理解民望。

不過,到了第二日,有鑒「辭職論」引發強烈反彈,故此,林鄭一方面排拒了民望因素,形容這是兩碼子事,另方面則指這涉特首任務,尤其是關繫到「雙負責制」。換言之,龍門已由一般理解的個人民望,改變為以任務為單位,且是涉及兩地矛盾的任務。可以看到,情況就似所謂釋法釋出新內容般,存在着無中生有的僭建元素;比較「中國式釋法」以及「林鄭式解釋」,兩者又有何異同呢?單就分別而言,前者往往能夠一錘定音,至少有效解決法律爭議;不過,後者卻完全相反,不但未能平息爭議,反倒令爭議不斷升溫。

此所以,來到第三天,林鄭遂不得不掛上「免戰牌」,乾脆說不再解釋「辭職論」,更指要學習說話「虛一點」。跟早前的故宮風波一樣,正當公眾矛頭都劍指過程不夠公開,惟林鄭卻一度對保密工作「滴水不漏」自鳴得意;今次「辭職論」林鄭同樣錯判民情,因為輿論正正批評說法不夠「實」,反而她卻表示應該更加「虛」!始終,有人提出一個「if A, then B」(如甲,則乙)的命題,公眾想要明確什麼是 A,即在什麼情況之下,才會觸發 B 的出現,亦即林鄭將會辭職,這豈非正常不過?反過來,此人現在不單拒再解釋什麼是 A,更指說話應該模糊一點;那麼最初又為何提出?有句諺語相當應景,就是「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所謂覆水難收,「辭職論」既是眾目睽睽地公開提出,當事人且一而再地反覆談及,此刻要想收回顯然不切實際。

在選舉論壇上,林鄭首次提出「辭職論」。(資料圖片)

何況,什麼是 A 實乃整個命題的最大前提。寫在選舉論壇之後,前文已提出林鄭並無明確「辭職論」的觸發準則(詳見《解讀林鄭「辭職論」》);時至今日,有關準則依然一片空白,不知龍門到底在哪。

且以後來說法為據:究竟何謂「主流意見」?一半民意是否主流?抑或要三分二多數?而在民意可浮動的情況下,又應什麼時候量度民意?抑或可以不斷加時直至多數民意不再反對為止?此外,應該怎樣量度民意?正如在選舉論壇上,林鄭也曾否定過某些民調,而說另有民調反映她民望較高。事實上,近日便相繼有親藍組織發表民調,表示林鄭較獲市民支持;情況就似戴耀廷的一眾「公投」答案同樣親黃一般,當中並不排除相關民調都準確不假,差異僅在取樣(sampling)而已。惟問題是,相關「民望戰」會否淪為「民調戰」?凡此種種,其實早在「辭職論」第一日發表之後,前文已提出上述問題;不過,迄今為止,林鄭都未作出解答,而現在她更已封口不談。

除了「主流意見」的定義空白,說法之中亦無詳談到底何謂「任務」。什麼任務違背主流民意,林鄭就會辭職呢?廣義而言,所涉議題可以非常之多。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政府議案都不一定獲得立法會通過;倘若以此來看,林鄭當選的話恐怕不久便要辭職。當然,所謂「任務」相信是狹義地談,只涉某些大是大非爭議,例如重啟政改或 23 條立法等。然而,只要不把相關議題納入議程,豈不就能避免矛盾出現?事實上,林鄭政綱便表明,在社會氣氛未就緒前不會重啟政改或為 23 條立法。畢竟,在拳賽沒有開打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能被擊倒的。好像退保、醫改等議題,就是一直議而不決從未提上議程了。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港人而言,林鄭「辭職論」其實堪稱「啱聽」,因為論述已相對靠近了港方立場。不是嗎?此前,坊間一般認為,林鄭之所以成為「真命天子」,乃是贏得了中央信任,亦即相對靠近中央立場,尤其在大是大非的爭議上可望為中央擔當一切。惟「辭職論」想要表達的,則可理解為如果兩地之間意見分歧,林鄭就會選擇辭職。亦即是說,林鄭作出了一個極大政治承諾,就是當類似爭議不幸出現,至少她不會死跟中央路線,而是會選擇退出不幹,雖則她未完全為港背書,但毫無疑問,這個中間取態難道不是港方的「成功爭取」?

最後,在中央疑似依然信任林鄭的情況下,箇中或有兩個解讀:一方面,就是中央並未認真看待林鄭的「辭職論」,因為如前所述,此論實有龐大空白地方,「if A then B」的命題根本難以被觸發;然則,香港人對此金睛火眼,豈非「認真便輸了」?反正都是「虛話」甚至「廢話」!惟另一方面,中央亦可能是勉強繼續支持林鄭,畢竟在特首提名已經截止的情況下,中央實不得不在三名候選人中挑選自己最屬意的人,即使林鄭稍稍向港方傾斜了,以致所謂林鄭有擔當的評價不再適用,但她依然是中央眼中「lesser evil」的選擇;那麼,香港人解讀林鄭「辭職論」時,又會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或許,「辭職論」維持「虛」的主因,說不定並非不想觸怒港人,而是不想觸怒中央呢!

有謂「反正我信了」,固然亦有「反正我不信」;說到底,林鄭「辭職論」如未取信港人,只能怪自己一直背負原罪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