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一與萬打萬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清乾隆《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圖片擷取自Wikipedia:http://bit.ly/2lWwbEp)

「以『二天一』劍法而言,敵一人與萬人其理雷同。所知至多,以此磨練、辟新境。」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宮本武藏的《五輪書.水之卷》。簡言之,就是個人無異於集體,只要個人修行足夠,自然也能處理戰場的事情。

但事實又是否這般簡單呢?

 

世界三大兵書

要驗證宮本武藏之語,不妨與其他兵書對讀一下。按照坊間常言的「世界三大兵書」(儘管這個說法尚未有定論),除了《五輪書》,另外兩部最著名的兵書要數中國的《孫子兵法》及普魯士的《戰爭論》(Vom Kriege)。

《孫子兵法》,寫作年份不詳,一般認為作者乃春秋末期吳國人孫武。全書共分為十三章,主要是講解行軍時的基本注意事項,包括地形、兵勢等。亦包含了許多計謀策略,例如間諜、火攻、虛實等。平均每章不過一千字,最長一節也未到三千。而當中大部份內容,都是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例如第十一章「九地篇」,本該是介紹不同地形的應對方法,但全篇的重心卻在提醒將領必須小心考察地形,即「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裡面沒有太多實際的行軍資訊,也沒有任何關於軍旅武術的記載。

至於《戰爭論》,則是一本由普魯士將軍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寫成的軍事思想著作,原版於1832年以德語推出。它主要是探討戰爭的存在意義,以及其與政治和社會的關係。《戰爭論》中所提到的戰略與戰術,也是針對各類政治意圖下的相應部署。比起《孫子兵法》,它涉獵的行軍知識更少,基本上就是一本戰爭哲學書藉。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這類普及化兵書的本質是哲學,而不是兵法,更不是武術。

 

難以類比的戰爭

沿用這條思路進發,作為「世界三大兵書」之一的《五輪書》,自然也不志於教導任何具體的行軍知識。宮本武藏所言的「敵一人與萬人其理雷同」,不過是一種比喻方式,並非表示兩人比武與兩軍交戰相同。事實上,在火之卷中,宮本武藏明確寫道:「在以一當五,以一當十來作戰時,更需要原則上而不是技巧上的指導」。要將「兵法用於實踐,並不是要求你每天都指揮千萬人一起作戰,而是要你每天細心揣摩敵人的心理,考察他們的戰術,從而掌握兵法的策略並擊敗敵人」。簡言之,這是一種態度,即《五輪書》最後在意的,還是武者的個人修為,戰場只是武者的思考場景。

假如是要撰寫一部真正針對戰場需求的兵書,那它的寫作風格及其對待武術的態度必然會與《五輪書》大相徑庭,這點可以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加以說明。

 

按照書中序言,《紀效新書》乃是戚繼光在寧波等地準備抗倭時所作。它的所有篇章,都是以一個軍隊的規模來思考,也就是真正的「萬對萬」。故此,它的內容非常具體詳盡,基本都是關於佈陣、軍隊紀律等方面的記載,卻沒有太多抽象的哲學思想。這對沒有軍事訓練的民眾來說,著實很難投入。

而在武術方面,戚繼光表明「拳術無用於大戰」,他最重視的武技是槍法。因為兩軍交戰,大槍一類長兵器以及弓弩等遠程武器更為適戰場使用。至於在打法上,所有技擊法門都必須配合陣型和聽從將領指揮,絕對不能像個人演武般自由(詳見卷三「論兵緊要禁令篇」及卷六「比較武藝賞罰篇」)。

《紀效新書》,以一部真正兵書的身位,證明了「一人敵」與「萬人敵」之間的實際差距,也反映了民眾與將士之間的不同處景。

紀效新書卷八「操練營陣旗鼓篇」內的圖式,全部都是以軍旅陣營作藍本(圖片擷取自Wikipedia:http://bit.ly/2mF7QQC)

結語

有說,在古羅馬時代的羅馬士兵礙於軍旅的排陣,使用羅馬重標槍時(pilum)會採取反手往下插的方式,而不會隨便正握往前刺擊,除了是便於投擲外,亦是因為如果正手握的話,向後再刺出的動作時標槍尾會打到後方的士兵並因此受到阻礙,而反手往下插就沒有此問題,因為標槍尾以一定角度會朝天。當然這說法也有其爭議,但已可看到戰場情況可能對武術作出的特定改造,以及戰場技術與一般比武時的武藝的不同。

畢竟武術(正如其他學問),都需要按照實際情況有所改造,很難依靠同一套模式走天下。「敵一人與萬人其理雷同」,只能作為一種抽象的理念存在。這點實須要習武人留心,哪管現在已經不再是冷兵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