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學來幹其麼?先打洋人後打倭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如果問功夫大師有甚麼考級標準的話,那肯定是打洋人。試問由陳真到葉問,哪個不是打洋人的專業人士?而且愈打愈高級、愈打愈有名氣。

以上當然是說笑話,但卻是武術電影中的常見劇情。只是,這其實不是武打電影的獨有套路,當你閱讀一下國術大師們的生平事蹟,便會發現無數關於打洋人、外國人的記錄:尚雲祥刀殺八國聯軍、霍元甲一洗「東亞病夫」招牌、王薌齋折服英國拳王、韓慕俠擊倒俄國力士……單是這些耳熟能詳的,就足以寫多十個劇本。若再加上地方傳聞,那被我們中國人痛揍的外國人,便接近數百計了。

 

打老外模式

雖說打老外這習俗歷史悠久,但要找出當中的規律也非難事。基本上,外國人對手的血統不外乎日本人、俄羅斯人和英美白人。從武技上計,日本人是用空手道,英美白人是用拳擊(當然會有例外,李小龍電影內的白人都是打空手道)。倒是俄羅斯人最簡單直接,來的都是大力士,甚麼技巧都不需要。

那麼問題來了:世界如此大,有非洲人、東南亞人、中亞人……為何偏偏拿這幾國人士當拳靶?就算真要挑侵略者發洩,法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都曾侵略中國,為甚麼他們又不用在功夫大師面前贖罪?俄羅斯近年跟中國關係不差,怎麼他們的力士卻要屢屢受辱?

還有,日本武術為何只剩空手道?英美人的摔跤和兵器技術等,又擱在哪呢?說句笑話:該不會是拳擊手才有旅費來中國吧?

 

大敗過俄國力士的韓慕俠(圖片擷取自每日頭條:http://bit.ly/2mh0ZOx)

真真假假的傳說

會構成這些問題,最首要的原因當然是民族主義。尤其是日本,直到今天都經常跟中國政府展開隔空罵戰,會拿她當「出氣袋」自是正常不過。既然重點在於宣傳國仇家恨,史實考證以至各類細節就不須太過嚴謹認真(最極端的例子便是近年盛行的抗日神劇,連中央電視台都禁不住點名批評),總之能讓觀眾儘早產生共鳴便好。由是者,最為國人熟悉的空手道,就成為了各大門派的假想敵。甄子丹主演的95版《精武門》,曾經重現了李小龍經典的踢館一幕。當中被踼館的虹口道場,掛著了一幅偌大的「剛柔流」牌扁,結果被當時的香港剛柔流協會控告。蓋因在20世紀初,空手道剛在日本國內起步,名頭遠沒有柔道響亮。而「剛柔流」亦是去到1929年之後,才由宗師宮城長順定名。剛柔流空手道,絕對不可能在30年代出現,並成為踐踏中國人尊嚴的武器。足見在民族情緒之下,觀眾與武術界之間出現的認知偏差。

另一方面,打老外這件事其實並非全無根據,這點可由俄國力士身上說起。的而且確,從清末民初開始,有不少的外國人曾跟武術家接觸。他們有些是武術家,但更多的是賣藝人。要知道,當時俄羅斯等地正值社會動盪,許多人流離失所。某些體格強健的賣藝人,便逃難到中國去,借表演健身或拳擊來賺點過路費。他們算不上一流武術家,更不精擅搏擊。以廣為傳訟的韓慕俠打擂為例(這個故事曾被改篇成電影《武林志》),那位敗在八卦掌下的「大力士」,根本只是一名流落中國的白俄馬戲團人員。

中國拳師會挑這類人來打,主要是想透過打敗外國人,來一振當年低沉的民族士氣。卻想不到居然會成了幾代人的佳話,甚至來到今日,中國武術電影依然對打外國人樂此不疲。

結語

現代的中國,一些武術老師特別喜愛和外國人「試手」,好像不論在甚麼場合、甚麼情況,也不問該外國人的年紀、亦不問外國人有否練武,好像只要「打敗」外國人,就象徵了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優越性。不論是「外國人很大力但也推不動我」,還是「看我一轉腰就摔倒外國人」,其實邏輯都是一樣。但這樣又能證明什麼呢?

其實,人們願意學習這門武術、跟隨這個老師,並不是基於這門武術「打敗」了多少外國人,而是在於它確實能對人有所增益。這一點,實在值得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