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情意結
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請先看看一條片段:
這是「鴨拳」,相信除卻少數國術發燒友外,大部份人在觀賞這套拳法時,難免會露出尷尬表情。
東方武術,許多都包含着自然哲理,透過模仿動物神態來行拳也就正常不過。泰拳、印度卡拉里帕亞特(Kalari payattu)等武術,均有以虎、象一類猛獸入名的招式,借此彰顯自己的過人力量。
可是,能把象形之道貫徹到底,甚至連家禽、寵物都一併學習,確實只有中國武術如此鍾愛此道。
象形拳的前世今生
要追溯象形拳的源頭,近乎不可能。蓋因自中國體育有文字記錄開始,就跟各類奇珍異獸扯上關係。撇開拳法,單是易筋經、五禽戲等健身術,便無一不是象形技巧。這種特殊的「象形情意結」,可以從幾個方面講,首先是宗教。
如前文所述,動物象徴着種種超越人類的自然界力量。在宗教盛行的舊社會,這些能耐會被視作天道的化身。所以模仿動物,就成了一種登天的途徑。內家宗師孫祿堂,便在其《八卦拳學》的第一章中寫下了這段: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術……拳中則乾為獅,坤為麟,震為龍,巽為鳳,坎為蛇,離為鷂,艮為熊,兌為猴等物」
簡言之,即象形拳法是溝通天地的必要手段,而武術亦由「運動」昇華成「道學」。
另一個較為「現代」的原因,是武術的表演化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官方正式將「養生」和「表演」訂為武術的最主要發展方向。及後雖然有所調整,但「武術表演化」卻已經成了大趨勢。作為表演項目,套路中的搏擊元素自然須要讓位予美感。久而久之,象形拳就由「手段」變成了「目的」。即比起鍛煉武者身心,新派象形拳更加追求動作的擬真度,務求能讓觀眾看到一隻活靈活現的「動物」。以螳螂拳套路聞名的內地武術家——于海就曾經表明,他在武術隊創編的螳螂拳,最重要考慮乃是動作的優雅,要將螳螂的不同形態表露無遺。
當這種風潮結合了電影,便出現非常有趣的一幕:凡是練螳螂、鷹爪的,無論面對何種情況,都必定緊守刁手和鷹爪,否則就不是螳螂拳和鷹爪功。
這究竟是象形拳,還是擬人法?
象形拳之本質
心意拳、形意拳、虎鶴雙形、少林五形、六合八法……,總之凡是傳統國術,就免不了會有象形拳套路,這是文化使然,亦著實無傷大雅。然而,真正的象形拳必須要以人為本,而不是單純模仿動物的姿態,把武者變成了動物的載體。
以形意十二形為例,雖然它也是象形套路,但絕對不會直接從動作上表明「物種」。它所謂的象形,其實是一種抽象,要求武者鍛煉出各類動物相應的能力。好像猴形是鍛煉靈巧身法、鷹形是鍛煉指抓之力等。
同樣邏輯亦應用在虎鶴雙形上,即虎是講求猛攻,而鶴就是用以突擊,並非真的永遠擺出鶴嘴,或者每次遇敵都虎形虎相。
這才是象形拳應當秉持的情意結。武術有其藝術性,但並不應忽略其用以搏擊的本意。如果為了只追求形相而忽視了其搏擊方面的技術,這大概非前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