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與中國的爭端擴大燃燒 歐盟難以應對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中國與立陶宛的爭端不僅在打擊立陶宛國內企業,亦正影響着其他歐盟國家。然而歐盟似乎未有達成一致共識,反制中國對立陶宛實施的經濟壓力。有歐盟國家不想擴大事件的同時,有憂慮指這只會讓中國向歐盟施加更大壓力。

立陶宛在2021年11月允許台灣以「台灣」的名義設立辦事處,惹來北京強烈不滿,中國除降級與立陶宛外交等級,要求立陶宛外交人員離開中國外,亦實際上停止了與立陶宛的貿易。

儘管中國否認使用經濟手段報復,但有指中國海關已不再容許申報來自立陶宛的貨品,導致貨品無法清關。同時中國大陸的廠商亦停止使用來自立陶宛供應商的產品,立陶宛的啤酒等知名商品亦遭下架。

圖為12月16日,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前往比利時布魯爾出席歐盟會議。瑙塞達批評現任政府未與他商討,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辦事處。(AP)

但這一系列的壓力不僅打擊立陶宛,亦影響着其他國家。有美國及歐洲官員稱,中國正向歐美企業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同樣切斷與立陶宛的商貿往來,否則將同樣可能受牽連。

這舉措引起了歐美的不滿,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後與歐盟與「布加勒斯特九國」(Bucharest Nine)通電話,重申對立陶宛的支持。歐盟外交及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亦批評,中國向立陶宛施壓影響歐洲貿易,損害中歐關係。

歐盟已警告稱,可能會將中國與立陶宛之間的爭端提交給世界貿易組織仲裁,但相關行動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至目前為止,歐盟並未有對中國針對立陶宛的實施採取更多的反應,甚至有批評意見稱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挑戰北京。歐盟較大的成員國,包括與中國有深厚經濟關係的法國和德國,正努力避免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升級。德國新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與習近平的首次通話中,表示要加強德中經貿關係。

立陶宛國內亦出現了不滿的聲音,反對黨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領袖克維丘特 (Vilija Blinkeviciute)批評執政政府在處理中國問題上「不專業」。前總統阿達姆庫斯(Valdas Adamkus)亦批評現任政府對台灣議題的處理,表示與中國發生衝突將使立陶宛遭受巨大損失。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在1月4日甚至表示,政府決定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

歐洲經濟智庫Bruege高級研究員埃雷羅(Alicia García-Herrero)憂慮指,若歐盟現時無法保護規模較小的成員國,其在貿易政策方面的權威將被削弱,北京方面亦可能會施加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