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朱古力背後你不知道的辛酸故事 殖民與奴隸歷史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象牙海岸、加納,這些非洲國家怎看好像都和朱古力沒甚麼關係。但其實他們都是朱古力的原料,即可可豆的主要生產國。今天來到情人節,就讓我們來談談你不認識,朱古力背後的沉重辛酸故事。

當你親手挑選朱古力送贈所愛,或是收到愛人送來表達甜蜜愛意的朱古力,其實背後尚有一段你未必知道的辛酸故事。(Getty Images)

加納是西非的國家,全國有一半以上的農民人口,盛產腰果和可可等堅果作物,為世界第二大可可生產地。不過,加納人一般都不會消費可可,大部份都是出口至歐洲等地方用作生產朱古力。

可可與殖民時代息息相關

說到朱古力品牌,相信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歐洲,如意大利、法國或瑞士等地方。但可可是熱帶作物,無法在歐洲大量種植,需要依賴熱帶地方如非洲進口。

不少人可能聽過紅茶、胡椒的故事,朱古力也一樣,可可在歐洲的流行與殖民時代息息相關。16世紀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可可首次被帶回西班牙,很快引起歐洲人的興趣。歐洲人本着「開化土人」之名在西印度及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區,而可可正好是當地的重要農作物之一。為滿足市場需要,法國、英國和德國等都希望透過西印度建立的殖民區生產可可。

歐洲船隻成功抵達非洲,開始了殖民時代。(Getty Images)

賺到盡:迫令種可可再抽稅

加納前身名叫黃金海岸,19世紀英國在那裏建立殖民地,除為了掘取黃金外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種植可可生產朱古力。當年英國人用了一個巧妙手段:他們向當地人徵稅,但非洲人當年沒有金錢概念,所以就要求他們種植可可。然後英國人用金錢「買」可可,再從向他們抽稅,違令者會遭逮捕收監。也就是說,英國人強迫加納人種可可,同時賺盡他們的錢。

除了可可外,其他非洲國家和其他農作物也用同類生產及營運,因此當年朱古力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後離不開一段殖民主義下的榨壓歷史。然而故事仍未結束,因為即使今天,類似的情況仍然發生。

兒童被迫務農 生活如奴隸

據國際勞工組織數字,2014年西非象牙海岸與加納的可可豆生產量達佔了世界整體六成,而同時象牙海岸和加納分別有四成和一成的小童並無就學,而是每天在田裏工作。美國關注組織Anti-Slavery就曾發表報告指,象牙海岸有10萬名兒童在可可市場工作,他們大部份只獲發極少酬勞,甚至無薪酬可言,生活與奴隸無異。2015年英國《衛報》亦有報道指朱古力生產大廠雀巢在象牙海岸的260個農場中有56名童工,其中27名不足15歲。

象牙海岸的一個可可生產工場。(網絡圖片)

當然筆者並非在這倡議大家杯葛朱古力,要從根本解決問題首先要從國家和社會貪腐,和控制企業阻止欺壓勞工着手,同時亦非一朝一夕成事。作為與農奴無緣的港人,能做的就是每當選購朱古力時思考一下,細想在享受朱古力美味背後,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Yahoo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