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共建文化灣區 廣東:在粵的港澳人士可申非遺傳承人

大灣區|共建文化灣區 廣東:在粵的港澳人士可申非遺傳承人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制定的《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將自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共計二十七條,有效期5年,並明確在粵的港澳人士可申請非遺傳承人。

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時廣東共有六批、837人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中700人健在。而今次《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具有三大特點,首先是規定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包括個人和群體,當中群體指由兩名及以上自然人構成,分別掌握某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踐的重要環節或核心技藝,相互間不可或缺、分工協作,共同承擔該項目傳承工作。據悉,將「群體」納入是創省級層面先河。

然後,考慮到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工作中的現實要求、具體特點,以及粵港澳文化灣區的建設需要,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鼓勵長期在粵居住或工作且符合申報條件的香港、澳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申請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吸納港澳地區傳承人共建文化灣區。

最後是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明確了6種取消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情形。當局將定期評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並將結果作為其是否繼續享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及相關權益的主要依據,同時建立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檔案,記錄傳承人基本信息、參加學習培訓、開展傳承活動、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情況等內容。

客家舞麒麟劉錦棠、黃大仙道長李耀輝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撰文:洪戩昊
出版:更新: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於本月12日公布第6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國共有942人獲選,包括兩名香港代表——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劉錦棠,及黃大仙信俗傳承人(義覺)道長李耀輝。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今晚(17日)表示,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是客家族群世代相傳200年的文化,由劉錦棠過去60多年來對傳承客家麒麟文化貢獻良多。本港的黃大仙信俗可追溯至1915年,為宗教與慈善的結合,由嗇色園提供各類社會服務。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因應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邀請就第6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推薦申報,香港政府經徵詢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意見後,推薦一直致力推廣和傳承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劉錦棠和黃大仙信俗的李耀輝。

政府對兩位傳承人獲選表示祝賀,並表示會繼續致力保存和推廣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鼓勵民眾參與,讓香港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

兩個項目在2014年分別入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並於2017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劉錦棠過去60多年來對傳承客家麒麟文化貢獻良多。(政府新聞處圖片)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客家族群世代相傳200年的文化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是當地客家族群世代相傳的文化,至今已超過200年歷史。客家人認為麒麟是瑞獸,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在慶祝農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

署方表示,劉錦棠過去60多年來對傳承客家麒麟文化貢獻良多。他自7歲起學習客家舞麒麟,更於2013年成立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並一直擔任主席;他團結各村組建麒麟隊及成立麒麟訓練班,積極在本港及內地推廣此項目。

李耀輝致力弘揚黃大仙師信俗文化。(政府新聞處圖片)

黃大仙信俗:宗教與慈善結合 由嗇色園提供各類社會服務

黃大仙信俗起源於浙江金華地區,明清之際傳入嶺南,本港的黃大仙信俗可追溯至1915年。1921年嗇色園正式成立,以管理黃大仙祠事務,經過百年傳承,時至今日,黃大仙信仰發展出宗教與慈善結合的特色,並由嗇色園提供各類社會服務,體現「普濟勸善、有求必應」的精神。

署方表示,李耀輝於1985年加入嗇色園黃大仙祠,並於2006年起出任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至今。他致力弘揚黃大仙師信俗文化,開設課程及編修科儀經本,更於2021年成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除了負責嗇色園宗教事務,李亦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發揚普濟勸善的精神。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