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無臉女秒變優雅:偽高難度髮型

撰文:李莉莉
出版:更新:

片段中的編髮造型是在網絡上學回來的,日前在家中表演給母親看,成功博得一笑,故也在此和大家分享。這個有趣而簡單的髮型,去年年尾在歐美國家的美妝Youtuber之間十分流行,爭相互仿。正當以為這個有趣的編髮方式很快流傳過來亞洲時,卻不見有人模彷。

平時香港街頭上,也不常見編髮,很重要一個防礙編髮流行的原因是髮色。不少外國人的天生髮色是金、棕、紅色,所以編髮時,紋路會比較顯注,但大部份亞洲人的髮色都是黑色和深棕,所以不太明顯。幸好近年興起漂染不同搶眼髮色,編髮似乎也開始引來更多人關注,希望創造出獨特、具個性的髮性。髮型重要,因為不止決定你屬於「滑稽搞笑」定「優雅脫俗」,更關乎身份、社會、道德象徵。

古時候,人們對頭髮的美觀就已經十分重視,因為頭髮如衣服一樣,能將人的個人特質呈現。中國歷代有許多關於審美的標準,主要由長度濃密、烏黑程度、發飾決定。如《女選‧張衡‧七辮》就提到「鬢髮玄髻、光可以鑒」來贊烏黑長髮的美態定義人的美態。到今日,人類還是廢盡心思呵護保養頭髮,避免脫髮或白髮。

除了外在,頭髪更關乎內在。古時中國人認為人首是最高之處,髮高於首,更為重要,代表了人的尊嚴。大前年「長毛」梁國雄因衝擊遞補機制論壇被定罪被判入獄。懲教向他執行針對男囚犯的剪髮規則,剪去他作為個人特徵的「長毛」。近日上訴得席,實在可喜可賀,人類會對自己的髮型產生認知,作為自己身分,個人特徵。

現今人們也會將頭髮視為情感的寄託,不少人失戀的時候,常以剪頭髮作為情感的宣洩表達。而這種行為和出家和尚是相類似的,頭髮在佛教而言是「三千煩惱絲」,頭髮是人身上最突出的標誌,故入佛門就要改變自己,心誠志堅。在基督教中,亦曾有類似的削髮式叫「聖保羅削髮式」,剃去中間頭頂的髮毛,只留周圍的短毛以象徵顫卑順服。

在人類的文化中,頭髮更具有相當重要的道德象徵,用以判斷人們是否具有一些美德品格等標準。常聽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其實就反映了古人認為保持頭髮的完整是孝的表現,而在戰國在《左傳》中批評南蠻的文句中寫到「斷髮紋身、裸以為飾,豈禮哉也?」而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在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中,都有一些指定關於頭髮的儀式,如周代時小孩要垂髮至眉,女性到成年時才能成髻。

這種道德的規範很多時候關連到政治或宗教的因素,公元一世紀,西方教會的神甫不會向戴假髮的人發出祝福,三世紀時,教會神父不準戴假髮的人進入教會,公元629年,有教徒因此而被趕出教會。可見,頭髮能夠顯示人們對當時社那套道德的認同感。

到現今的社會,頭髮仍作為一種規範,警察軍人要剪成陸軍裝,以表現出整潔和紀律,在6-70年代,披散的髮型被視為反叛,稱之為「臭飛頭」,王澤筆下的《老夫子》也經常以此為諷刺提材。

頭髮於性別之中的表義符號亦為明顯,古代中國男女的髮式各有不同,足以表現出性別之差,中國各位朝代都有所流行的男女髮型,以中國清代為例,男子剃髮留辮,以辮長為美。民國的時期男子以西洋油頭為主。而女性的髮型更為多變,清朝的女子幼童時挽單或雙髻,未嫁的女子,喜歡一種叫”流海兒”髮型,婚後必挽髻配以髮簪令其服貼。

現今男女的髮型已受解放,但仍以男性短髮、女性長髮的為主流。人類以頭髮作為男女表徵的意義由古至今沒有間斷,長毛上訴得席後,懲教署表示會研究新剪髮安排,可能男女囚犯也需剪髮,但諮詢羅湖懲教所後,女囚犯大多都是表示不滿。

所以,管你是懲教署、母親還是伴侶,美觀還是關乎個人尊嚴,總之就是:「唔 好 掂 我 個 頭!」


(髮型參考自Youtube channel "braids in action")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