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哪些人易有皮膚癌?初期症狀、種類、自我檢測方法全公開
許多人不喜歡自己身體上有過於顯眼的痣,尤其當長在臉上時特別容易引人注意,但是你知道除了外表美觀之外,痣也可能「暗藏危機」嗎?特別是在皮膚上出現不明黑點或痣斑時,極有可能就是皮膚癌的好發前兆之一。本文將為你介紹皮膚癌的症狀與檢測方式。
撰文:于承宇 醫學審稿:台灣註冊醫師何懷德/Hello醫師
什麼是皮膚癌?
皮膚癌是當皮膚細胞病變為癌細胞後所形成的癌症。導致細胞病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暴露於紫外線照射,例如像是手臂、手背、臉、頭皮、耳朵、嘴唇,或當夏季時經常穿著短褲而露出腿部,都是容易在陽光曝曬下容易被紫外線照射到的皮膚區域。
香港、台灣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根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2018)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不過,即使看來比例不高,但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下,如今患者已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太陽嘅紫外線係癌症元凶,究竟點做防曬最好?(按圖👇👇👇)
相關文章:皮膚癌|曉治積曼疑癌復發籲大家切記塗防曬!5類人易中招勿曬燈?
黃種人皮膚癌預後較差
身為台灣人,雖然我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低,但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皮膚癌症狀
皮膚癌症狀依據類型而有所差異,一般可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這3種,但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沒有症狀、不痛不癢。所幸皮膚是我們可以看到、摸到的部位,透過觀察皮膚的質地與顏色,有助於及早判斷是否有罹患皮膚癌的跡象。以下列出各種皮膚癌症狀與特徵: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好發於經常受陽光照射的皮膚區域,例如脖子或臉部,主要患病族群以老年人為主,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前面提到皮膚癌罹患人數的上升,可能跟台灣的人口結構老化亦有相關聯。基底細胞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1. 病灶看起來光亮,好像打上蠟一般。
2. 顏色像珍珠般,但也可能偏肉色、咖啡色或藍黑色,或呈現紅斑狀。
3. 可能有潰瘍的狀況。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與基底細胞癌類似,同樣都是長期受陽光照射而導致,是老年人第2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1. 病灶有角化、堅硬的結節、紅斑,表面粗糙、結痂、呈脫屑狀,患者易有搔癢感。
2. 顏色通常偏紅,容易因潰瘍而流血。
3. 病灶可能發展成蕈狀的大腫塊。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Melanoma,又稱惡性黑色素瘤)雖是皮膚癌中最少發生、卻是最嚴重的種類。它可能出現在人體任一處的皮膚,使既有的痣發生癌變且容易轉移。以下是黑色素瘤的常見特徵:
1. 病灶呈突起結節或斑塊。
2. 顏色偏黑,但是色素並非均勻分布,可能一塊黑、一塊是皮膚色。
3. 病灶的邊緣形狀不規則。
由砷中毒引起的波文氏症
除了上述所列的3種常見皮膚癌種類外,台灣還有一部份老年人有波文氏症(Bowen’s disease)的問題,這其實與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殊途同歸,大多源自於台灣早年西南沿海一帶的居民,因為飲用含有高量砷的井水、地下水,久而久之,因為慢性砷中毒而在皮膚上出現病灶,而可能進一步演變成鱗狀細胞癌。
▼哪些因素容易導致皮膚癌?(按圖看清👇👇👇)
1. 皮膚白皙者:皮膚白代表黑色素較少,而黑色素可以幫助抵禦紫外線,這也是為何白人特別容易罹患皮膚癌。
2. 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喜歡戶外運動、或工作必須長時間處於太陽下的人,紫外線對皮膚的威脅就會比其他人高,尤其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容易曬傷,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3. 痣多者:身上痣很多的人,出現異常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這些異常的痣形狀不規則,而且比正常的痣大,容易有癌變的可能。
4. 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患者因長期接受陽光照射,而出現的皮膚病灶,患者會有棕色或紅色的結痂斑塊,有演變成鱗狀細胞癌的可能。
5. 有皮膚癌家族病史。
6. 長時間暴露於輻射中。
7. 愛滋病患等免疫系統較弱者。
8. 砷中毒。
9. DNA修復機制中的遺傳缺陷,如著色性乾皮病和Muir-Torre症候群,也使患病的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很高。
皮膚癌的診斷與自我檢查
皮膚癌的早期檢查非常重要,若腫瘤已經變大而且轉移至淋巴結,甚至是內部其他器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顯著降低。
醫師在診斷皮膚癌上,除了透過肉眼進行初步判斷外,還可以透過皮膚活檢(活體組織切片),在病灶處切除小片組織,透過分析儀以判斷是否為皮膚癌。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磁力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如何自行檢查皮膚癌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此外,研究發現有色人種(黑人、黃種人)有更高的比例罹患黑色素瘤,而且腫瘤通常會長在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部位,比如手掌、腳掌,或是手指甲、腳趾甲底下,因此在檢查時也應特別留意,這些地方有無異常的皮膚變化。
何時該就醫?
根據ABCDE檢查口訣,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新的腫塊、腫瘤或斑塊,且逐漸長大,甚至已產生潰瘍、流血,並超過1個月還無法癒合,就應該前往皮膚科進一步檢查。
皮膚癌的分期
只要是癌症就有分期,皮膚癌的分期可分為非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分期,以及黑色素瘤分期:
皮膚癌分期: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
皮膚癌分期:黑色素瘤
皮膚癌的治療方法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較早期發現或範圍小的皮膚癌,可透過冷凍或雷射治療即可。若是黑色素瘤,需考慮有轉移的風險,可能就需搭配使用多種治療方式,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1. 冷凍治療:透過液態氮進行冷凍治療,對於早期皮膚癌治療比較有效果,不適用黑色素瘤。
2. 雷射:使用高頻電刀或二氧化碳雷射切除病灶,與冷凍治療相似,大多用於早期、小型、表淺的皮膚癌。
3. 手術切除:最廣泛運用的皮膚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將癌組織與周遭的皮膚切除,病灶愈大則切除的範圍與深度都會增加,以免日後再度復發。
4. 莫氏手術:這種手術是藉由一層一層去除病灶的皮膚組織,再透過顯微鏡檢查,直到確認沒有癌細胞殘留的狀況為止。主要適用直徑大於2公分且基於美觀與功能完整性,而無法大範圍切除皮膚的部位,例如頭/頸部︑手和腳︑生殖器等部位的皮膚癌。
5. 放射治療:透過高能量放射線,例如X光,照射病灶以殺死癌細胞。依據情況可作為輔助性或主要性治療使用。
6. 化學治療:透過特定藥物殺死癌細胞,但對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的治療效果不佳。而表淺型的皮膚癌,使用含5-FU藥膏可能有些許幫助,若是黑色素瘤,則會使用Dacarbazine(DTIC)和Nitrosourea等藥物,但治療效果仍比不上其他療法。
7. 光動力治療:利用感光性的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方式包括塗抹藥膏、乳液或是注射於病灶,之後再使用特殊光線照射、活化藥物,以去除癌細胞,一般適用於日光性角化症或其他表淺的皮膚癌治療。
8. 免疫療法:藉由藥物促進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將癌細胞消滅。相關藥物包含干擾素(Interferon)、介白素(IL-2)與最新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9. 標靶治療: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若該患者為「BRAF V600突變陽性」,則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相關藥物包含:Dabrafenib、Trametinib、Zelboraf等等。
相關文章:雀斑|夜瞓皮膚白代謝差易長斑與體質有關?奇異果3大水果助防斑👇👇👇
皮膚癌的預防方法
我們已知紫外線是造成皮膚癌的罪魁禍首,因此預防方法也和防曬息息相關,卻不應如此就完全足不出戶,因為人體仍需仰賴日曬獲得維他命D,適度曬太陽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究竟有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在享受陽光的同時,也減少皮膚癌的風險:
1. 避免中午出門: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通常是陽光最強的時間,若要出門的話,建議盡量避開此時段,或在室內活動較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2. 做好防曬:許多男性認為曬黑反而顯得陽剛,因此普遍較女生更不在乎防曬的重要性,但皮膚癌可沒有性別之分,因此即便男性仍應小心。建議可塗抹防曬乳,或著長袖衣褲、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來防曬,並選擇SPF 30以上或是PA+++以上的防曬產品之外,每2小時需補擦1次才能有效防曬。
3. 避免使用日曬機:或稱曬膚機、曬黑床,這種機器會釋放出紫外線,提高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4. 經常檢查皮膚:可透過先前提到的ABCDE檢測,自行檢查有無異常痣或斑塊出現。
同場加映:化學性vs 物理性防曬產品有咩分別?(按圖👇👇👇)
相關文章:【皮膚癌】防曬做得差皮膚癌高風險 防曬標籤要識睇15大實用貼士
延伸閱讀:
【本文獲「Hello醫師」授權轉載,原文: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