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意義在於背靠背 美國「民主陣線」有四大問題|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台海局勢近期不斷升温,美國與多個盟友的海軍艦隊穿越台灣海峽,且在南海和東海接連舉行多次聯合軍演,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公開表示「我們的最終責任是阻止他們試圖完成的事情,包括接管台灣」。而在10月初中國國慶期間,解放軍空軍創紀錄的累計派出150架次軍機繞台戰略巡航,台灣的國防部長邱國正稱目前的台海局勢正處於40多年來「最嚴峻時刻」。雙十前後,兩岸關於辛亥革命話語權的爭奪進一步推高了台海的緊張程度。

而隨着局勢變化,連俄羅斯也開始對台海問題表態。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10月12日表示,俄羅斯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俄羅斯會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對外政策。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發言。10月13日,普京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主持人蓋姆博(Hadley Gamble)提問時指出,中國是一個經濟強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通過不斷增長的經濟潛力,中國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實現自身目標。他強調,「我還沒有看到任何(致使中國使用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的)軍事威脅出現」。

有評論指出,俄羅斯作為對台海問題各方、對全球時局都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此前在台海問題上表態不多。隨着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台海當前的危險狀態,俄羅斯在台海的戰略取向也就格外引人關注。美國媒體向普京拋出台海局勢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對俄羅斯戰略摸底的意味。

2021年10月4日,解放軍一共派出52架次軍機,包括戰鬥機、反潛機、轟炸機、預警機等,自台海中線南端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對台灣形成莫大壓力。(台灣國防部)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宗昊向香港01記者表示,中俄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在於俄羅斯要明確支持中國大陸武統台灣的態度,更不在於台海若有戰事俄羅斯要派兵前來,而是「背靠背」,由此減少雙方各自180度的弱點,讓兩國都沒有後顧之憂。中俄沒有簽訂軍事同盟,但俄羅斯在黑海的軍隊,以及中國在台海、南海的軍隊都是充足的,也不需要另一方出兵協助。

他指出,中國最擔心的問題是一旦周邊或國際局勢不穩,海外能源的供應會被切斷。而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因此俄羅斯對中國最大的價值就是「不在背後捅刀」(中國對俄羅斯的最大價值也是一樣),特別是如果有局部戰爭出現,中國需要俄羅斯穩定的能源供給。

所以,中俄合作至少保證各自有180度的方向是安全的,不會在戰略態勢上出現四面被圍的被動態勢,這才是問題的要害。「在我看來,俄羅斯是否靠譜難有永恆的定論,但在當前的戰略態勢下,中國可以一定程度上信任俄羅斯;因為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一切取決於特定時空下的戰略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俄關係達到目前的高度,恰恰是美國促成的。黃宗昊表示,從理性上來講,能夠全方位挑戰美國的,目前只有中國;但是就個人情感好惡來講,包括拜登(Joe Biden)在內的美國政治精英們,特別是年長者,對俄羅斯的敵意或許更高,這可能是當年美蘇冷戰的歷史因素造成的。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當初中美建交就是最好的寫照,所以中俄關係的關鍵確實還在美國手上。「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一度嘗試做戰略轉變,即特朗普(Donald Trump)剛上台時試圖同俄羅斯修好,才是中國真正危險的時候。某種程度上,特朗普對美國所做的唯一一件有戰略積極意義的大事,就是試圖改變(中美俄)戰略態勢,只是後來失敗了。比起貿易戰,如果美國真的改善了美俄關係,這種戰略態勢的變化對中國才是致命的」。

特朗普與普京的關係曾一度是西方國家民眾揶揄的對象。(Getty)

不過,即使特朗普能在2024年「重登大位」,美俄關係也難有實質性改善。但也不排除一種可能,即中國的實力發展到對美國造成足夠大的壓力,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慮下,屆時美俄關係就會有改善的機會。「但如果真有那一天,中國手裏的『牌』恐怕又多了很多,戰略態勢未必就一定會變得更糟。況且,即使有一天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不再像今天這麼好,也不見得會向美國一邊倒,畢竟俄羅斯也有美蘇冷戰的記憶,而且美國對俄羅斯的壓迫延續迄今」。

黃宗昊另外表示,「特別是不要忘了俄羅斯的脆弱性:俄羅斯的優勢在於軍事和能源,但保持軍事優勢需要耗費大量財力,而有能源和有錢是兩回事,能源要賣得掉才能變成錢。能源需求會隨着國際局勢波動,況且如果少了中國這個大買家,俄羅斯還能賣給誰才補得上這個缺口?」

而對於輿論熱議的「武統」是否越來越近的話題,黃宗昊認為大陸在台海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並不高。「如果說武統存在一個黃金窗口期的話,其實這個窗口期出現在2020年大陸基本控制住疫情發展,而世界其他國家普遍出現疫情爆發的時候。大陸在黃金窗口期都沒有動作,說明北京選擇的是穩健路線」。

他指出,如果中國主動在台海出手,除非是國內出了問題不得不轉移注意力,或者是對武統台灣已經有了「極端的信心」——但只要美國沒有出格的舉動,至少到2035年之前,「這種信心應該都不會膨脹到令中國出手的地步」。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前不久《華爾街日報》引述匿名美國高官爆料,一支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秘密駐台逾一年,大陸方面對此也並未做出激烈反應。「這些都在中國預計的範圍之內,不構成中國必須出手的條件。但美國如果在台灣建軍事基地,那就是越線,相當於逼中國出手。隨着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美國使用武力介入台海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因此未來中國不會主動挑事,美國也不會輕易跨越底線」。

普京此前很少談及台海問題。(AP)

當然,美國儘量控制自己不捲入台海衝突,並不代表不會慫恿盟友做如此行。近期美國與英國、澳洲不惜得罪法國、冒着核擴散的風險向澳洲出售核潛艇,成立AUKUS,其針對性不言而喻。拜登上台後將21世紀定義為「民主與專制的較量」,大力打造「盟友外交」,試圖組建「自由陣營」來共同圍堵屬於「專制陣營」的中國。這種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帶有明顯的冷戰特徵,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也積極附會,將台灣定義為「民主陣營」的最前線,並試圖構建出一個「反中共同體」。

黃宗昊對此表示,美國所謂的民主陣線聯盟實際上漏洞很多。

首先,將意識形態或觀念落實成行動,並且帶來結果,這需要好幾個相扣的環節。「單獨討論中國的時候,西方各國可能都或多或少對中國帶有討厭的情緒,覺得是非我族類的國家;但一旦要聯手抗中,彼此間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能就會凸顯出來。舉例而言,比如韓國,相對於討厭中國,可能還是討厭日本更多一些,這往往就導致,在需要協調的行動中,韓國會故意採取和日本相反的舉動。英國與歐盟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所以中國有非常大的空間去拆解美國所謂的民主同盟」。

其次,堅定站在美國牽頭的民主陣營一方未必符合一些小國的利益。對這些小國來說,既與美國發展友好關係,同時向地緣或利益更加接近的中國謀求實質好處,才是最佳的策略。目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走的都是這一路線。

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9月15日共同宣佈,為了「維持並強化印太地區和平穩定」,成立「三國新安全倡議」(AUKUS)。(Reuters)

第三,(對西方國家來說)俄羅斯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所謂的民主陣營就像是氣球破了一個洞,還未補上,便很難飛得起來。

第四,美國在特朗普執政的四年期間對盟友的亂政,使許多盟友至今仍對美國心存疑慮。而美軍在阿富汗的倉促撤退,也讓美國在盟友中的威望進一步下降。

況且美國聲稱的民主國家要結成聯盟的邏輯本來就難以成立,美國自己在拉美、中東、北非等地區更多都是與獨裁政權合作。「因為民主國家會換屆,政策風險高;而獨裁者們永在其位,反而政局穩定。所謂的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只是美國為了打造一種形象而製造的說辭」。

具體到台海問題上,黃宗昊指出,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卻未必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更不用說歐盟,美國想要用所謂的民主聯盟在台海上發力會很難實現。因此,目前的態勢對中國來說是可預期的、相對樂觀的。「即使台海真的發生戰事,我認為也只會是局部戰爭,不會擴大到全面戰爭或世界大戰。近幾年不僅中國的實力提升,加上中國比美國以及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美國就算真的加入戰場,恐怕也難以扭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