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未來中國政治發展想像:讀嚴家其《聯邦中國構想》
中國實行聯邦制,是令國家維持統一和走向富強之路的重要方式,原因是聯邦制有助中國維持統一與地方多元、進而加強國家經濟發展。
我們早前介紹過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的作者、中國學者葛劍雄認為,「統一」與「分」並非不能共存;所謂「分」,指的是「廣義的『分』」,「包括分治、自治、分權和各種形式的分化……實際上就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文化多元化、地方(或少數民族)自治化的過程。」
今次介紹、1992年寫成於巴黎的《聯邦中國構想》,與葛劍雄思路相近。本書作者嚴家其是生於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首位所長,亦曾於1986至1987年,參與趙紫陽領導的政治改革工作。他於1989年學生民主運動期間多次支援學生,並連同其他知識份子,在5月16日與17日發表《五一六宣言》、《五一七宣言》,批評當權者獨裁、指:「清王朝已死亡七十六年了,但是,中國還有一位沒有皇帝頭銜的皇帝,一位年邁昏庸的獨裁者」。六四運動後他流亡法國,與吾爾開希等人於巴黎成立「民主中國陣線」,並擔任首任主席。期後他一直在美國、法國兩地進行中國民主運動。
本書作者主張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聯邦中國」,以取代現有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同時容許聯邦內部各成員邦擁有高度自治權,以消除國內「分離主義」力量。
閱讀本書,有助思考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可能路向。
建立聯邦制之必要
作者認為,中國實行聯邦制,是令國家維持統一和走向富強之路的重要方式,原因是聯邦制有助中國維持統一與地方多元、進而加強國家經濟發展。
作者指,聯邦制能去除過去中央集權制的弊病。中央集權自上而下操控國家,地方政府沒有自治空間,聯邦制的構想剛好相反,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各成員邦政府授予,而各成員邦政府的權力,則由邦內人民授予,換句話說,這是由下而上建立、確保「權力歸於人民」、阻止獨裁者在中國再次出現的一個聯邦制度。
聯邦制亦有助處理中國內部的多元差異。作者舉例指,中國幅員遼闊,國內有56個民族,南、北、內陸、沿海等地區差異龐大,而且某些省份隨時有過千萬,假如只以北京行政指令為中心,這會難以妥善滿足地區需要,因此中央對地區政府「鬆綁」、讓各地以「本土」為基制訂與執行政策,才是國家善治應行之道。
以聯邦制解決港、台、藏獨立問題
作者相信,一旦中國民主、自由化,大多地區的分離主義都會消失,而統一的中國將有助經濟發展。聯邦制之中的地區多樣化,也會令國家文化工業旺盛,這都會令整個中國走向富強之路。
作者也有提及港、澳、台、藏,且直到今天,其觀點仍具參考價值。作者相信,假如中國變得民主、自由,同時建立以聯邦政府,港、台、藏的「獨立訴求」便會自然消失、並且願意加入聯邦中國成為成員邦。
作者對港、澳、台、藏,有以下三點具體看法:
(一)關於香港問題,作者認為, 1990年由全國人大頒布的《香港基本法》並沒有經過香港人民授權,而按作者觀點,在不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情況下推行的法律是「無效」的,因此作者認為香港人應重訂基本法、過程之中應當掌握基本法的通過權、修改權。作者構想的聯邦中國成員香港,其行政長官當由港人一人一票選出、令其權力來自人民。同時,聯邦軍隊不得進入香港、需令香港非軍事化、奉行和平區原則;
(二)關於台灣,作者執筆之時認為,支持台灣獨立的人未必很多,兩岸人民都渴望和平統一。作者沒有忽視中國與台灣的各種差距,認同強迫專制的中國與台灣統一「不必要亦不可行」、「硬來」只會引起反抗。不過作者也認為,一旦中國民主、自由化,台灣會樂於與中國組成聯邦。在聯邦制之下,兩地可以維持各自的貨幣系統、軍隊、法律制度等;
(三)關於西藏,作者的基本看法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享有自決的權利。藏族作為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同樣具有民族自決權。」不過,作者同樣認為支持西藏獨立的人,只屬少數、僅限於十多萬流亡海外的西藏人,而居於西藏自治區的藏民,和散居於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廣義「大西藏」藏民,當中大多數(接近四百多萬)都不會支持西藏獨立,因此會與台灣類近,西藏會樂於加入聯邦中國、聯邦制會令「藏獨」聲音消失。在聯邦制之下,西藏成員邦權力同樣源於全體西藏人民,西藏成員邦可以用中國西藏名義進行外交,而且可同時使用雪山獅子旗與聯邦旗。
三種方法劃分各聯邦
作者不只論及論聯邦制之於中國的好處,且也有提到聯邦制的具體操作。對聯邦中國之中,各成員邦的地域與身份邊界之劃分,作者有三個建議:
I) 以經濟區劃分:建立兩廣福建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東北經濟區、渤海區、黃河中游區、長江中游區、黃河上游區、長江上游區、西藏區、新疆區,及北京特區11個成員邦,最後加上香港、澳門、台灣3邦,組成擁有14個成員邦的中國聯邦。作者認為這種劃分方法的缺點,在於只重個別地區經濟聯繫、忽略各邦經濟平衡,例如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優於其他內陸地區,這將會擴大各成員邦的貧富差異,此外這個分法亦沒有重視各地文化文化風俗等特點,因此他提出另一個以文化為中心的劃分方法;
II) 以文化區分:作者建議,可以根據「民族文化」來劃分成員邦、將國家以民族為單位,分為西域(維吾爾族聚居地)、西藏、回夏、內蒙、廣西(壯族聚居地)、漢族6個成員邦,然後加上北京特區、香港、澳門、台灣,組成有10個成員邦的聯邦中國;
III) 沿襲現行行政區架構劃分:作者指第三個選擇,可沿用現行中國的行政區規劃,另外再加香港、澳門、台灣三邦。
未來中國想像
本書「中國聯邦」之倡議背後的重要假設,是有朝一日,中國政府意識到以聯邦制度改革國家政制的必要、進而行動,但問題是,中國會在何時、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政治改革意識?
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不過他似乎期望統治精英有天能夠主動「釋出善意」,因為他並不主張暴力建政、武力革命奪權。他認為必須以和平手段抗爭,才能達致長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不然中國只會重現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問題」。
嚴家其並非唯一一個倡議「聯邦中國」的論者。2012年,信報論壇便曾有文章〈從下而上以地治自治建構民主中國聯邦〉,介紹聯邦制度的特點、推行阻力,以及中國歷年有關聯邦中國的言論,當中有提到1990年代的《中華聯邦共和國憲法草案》,這是20多位海外華人學者在美國召開研討會後的結果。
該文也有提到,1997年,「沈君山、翁松燃、馬英九、陳其南及朱雲漢等台灣學者提出『中華兩岸聯合會芻議』。1998年2月民進黨舉辦『中國政策研討會』,該黨前主席施明德提出可參照『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港譯『英聯邦』)的辦法共組兩岸『大華國協』之構想」。當中學者翁松燃與香港頗有淵源,他曾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系主任,與港英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的中央政策組兼任顧問。
台灣政界人士也曾提倡聯邦中國。例如在1980年代,有份創立民進黨的費希平曾建議,兩岸應組成「大中國邦聯」(Confederation States of China)。及後至2001年,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也曾主張以「邦聯制」解決兩岸問題。
在2000年代,中國大陸的「聯邦中國」聲音仍然未斷。2008年的《零八憲章》,其起草者建議未來中國應實現「聯邦共和」。2012年,中國憲政學者張博樹在BBC撰文〈大國治理的結構之思〉,指「關於臺灣問題和西藏、新疆等民族問題,這的確是考慮未來國家統一和合理安排縱向憲政結構的重點和難點。很多朋友建議採行聯邦制,也正是基於此。但我以為,這些問題可以在更適宜的制度框架內加以解決,比如臺灣和大陸的統一可以借助某種特殊的邦聯形式先建立對等關係,再以特別行政區的形式併入中國大陸;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區主要是落實真正的民族區域自治或多元文化、多民族共存共治,在雙軌共和制框架內,享受比純漢族地區更多的自治權力。」張博樹所言的「雙軌共和制」,用他的話說,能以十二字概括──「分級自治、多種形態、適度集中」。
直到2015年,香港也在中港矛盾升溫的背景下,有了「華夏邦聯」的主張。香港學者陳雲在《紐約時報》撰文〈大陸可與香港建立「華夏邦聯」〉,內文指:
主權問題一旦解決,就可以更冷靜地討論邦聯中的成員各自選擇何種社會制度。那時,這種討論的風險就會減低,香港取得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機會也會更大。建立華夏邦聯對中國也是好事。它可以幫北京解決香港問題,還可以以此方式一併解決台灣問題。既然邦聯中的各個成員可以選擇各自的治理制度,香港地區獲得更多民主也就不意味着大陸也要如此。允許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願發展,也有助於中國政府在大陸維持現狀。
總括而言,不論是葛劍雄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還是嚴家其的《聯邦中國構想》,其要旨都是,「國家統一」的形式並非只有一種。但在香港當下好二元對立的社會討論氛圍之中,這種思路自然容易被忽視。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