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反恐戰爭:一切回歸原點?
下周將是九一一恐襲20周年,美國開展至今歷時20年的全球反恐戰爭。頭10年是反恐戰爭的高峰期,2010年後奧巴馬任內則逐步「淡出」主要戰場,轉而扶植當地政府執政和輔助軍隊訓練。到了今年8月30日,隨着最後一批美軍撤離阿富汗,全球反恐戰爭的兩大戰線正式結束──然而,美軍當初的戰略目標有達成嗎?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大廈雙塔遭遇恐怖襲擊,為美國歷史上遭受最嚴重的本土襲擊,時任布殊政府立即向恐怖主義宣戰,以拉登(Osama bin Laden)為首的蓋達組織(Al-Queda)為起始。同年10月7日,美國針對蓋達組織和塔利班正式發動戰爭,為期20年的阿富汗戰爭開打,象徵全球反恐戰爭之始。
美國之所以將反恐戰爭第一個矛頭指向阿富汗,主要原因是美方認為塔利班治下阿富汗窩藏拉登並對其提供支援,軍事行動最終成功推翻塔利班政權,並扶植了新一個由卡爾扎伊(Hamid Karzai)領導的共和政權。
卡爾扎伊共和政權成立後,美軍在阿富汗的戰場進入新階段,主要有兩大戰略目標:第一是繼續打擊及最終消滅蓋達組織;第二則是協助重建阿富汗,保護該國民主政權平穩過渡。
美軍對阿富汗的地理形勢、軍閥勢力的認知不足,加上擅長游擊戰的塔利班部隊在偏遠山區的戰力如虎添翼,也在南部地區擁有一定民間支持,導致美軍在當地的戰鬥深陷泥沼。
美國官方數字顥示,阿富汗戰爭最少導致4000名美國及盟軍士兵,以及超過6萬名阿富汗士兵死亡,這個數字仍未計算當地平民、塔利班及其他北方山區軍閥的傷亡數字。美國在阿富汗的20年,消耗了至少二萬億美元。
在今天來說,美軍「消滅蓋達組織」的第一個目標已達成,拉登亦已被擊斃;然而「重建阿富汗」這第二個目標,顯然遠未成功──今年中起加尼(Ashraf Ghani)政府代表的阿富汗共和政權,在塔利理進擊下節節敗退,可見美國扶植的政權根本是外強中乾。
伊拉克的「出師無名」
2001年後,當「反恐」成為國家安全戰略主軸的時候,美國除了希望清除恐怖份子,還冀藉此反恐時機清除「尋求發展及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敵國」,大家都知道,布殊政權瞄準的便是伊拉克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於是,2003年3月20日,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向伊拉克開戰,正式開啟最終維持8年的伊拉克戰爭(2003年至2011年)。
伊拉克戰爭的目的,就是以反恐和尋找大殺傷力武器為名,入侵並推翻薩達姆政權。
薩達姆倒台後,美軍完成第一個戰略目標,惟引起後續一連串國內政治動盪。美軍積極介入整頓當地政治秩序,保護美軍基地和訓練親美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隊。直至2011年,美軍才逐步從伊拉克撤軍。
不過,2011年的這次撤離行動完成得並不徹底。同年,阿拉伯之春革命爆發,亂局禍延大中東,極端組織ISIS隨即在伊拉克及敘利亞邊境地區興起,美軍再度增兵伊拉克,參與清剿ISIS的武裝行動。直至特朗普政府任內,針對ISIS的軍事行動才大致完成。
小布殊政府當年出兵伊拉克,早已被國內外質疑其合法性,只不過當時乘着「反恐」時機,美國民眾仍然未走出恐襲陰霾,才勉強減緩了最終出兵的壓力。當時它以「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推翻薩達姆,最終卻沒在伊拉克找出任何「大殺傷力武器」,令這場伊拉克戰爭於現在看回變得出師無名。BBC在2007年做過的全球民調顯示,超過七成民眾同意,「美國出兵伊拉克是錯誤的決定」。
更加重要的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似乎皆沒有為美國,以至全球民眾帶來原先應許的「安全」──ISIS崛起加速了極端恐怖主義的全球化;阿富汗輾轉內鬥了二十年,結果扶植多時的民主政府及政府軍不堪一擊,阿富汗還是回歸塔利班的極端保守統治之下,恐怕是美國政府也始料不及。
阿富汗和伊拉克近代兩大戰爭,基本定調了二十年美國反恐戰爭的主旋律。但二十年後看回去,美國最初提出「反恐戰爭」的戰略目標,如今交出的成績,似乎真的強差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