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知道的「蠟像恐怖史」:曾專用作巫術、喪禮瞻仰遺容替代品
時至今日,蠟像依舊是一件不尋常的藝術品。人們觀賞蠟像的時候,總覺得是透過作品,在看本尊停留在時間洪流某一刻的定格。一般來說,能被製成蠟像並入駐蠟像館的作品,它們的本尊都是頗有名氣的人物,因而,與蠟像合照一張也是不少追星人的願望。
那麼,這種可以以假亂真的人像仿製藝術品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蠟像又是因為什麼而誕生於世的?據說之前它被用於喪葬和詛咒?狂丸去扒了一波蠟像的前世今生,好傢伙,直接被蠟像的歷史帶到了公元前……
公元前,蠟像是喪葬用品?點擊了解更多及瀏覽逼真的蠟像作品▼▼▼
起初,蠟像的誕生是用於喪葬的。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都曾出現過蠟像製品。那時的蠟像,只是以蠟為原料製作各種動物、人偶、護身符等,並不要求仿真。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些蠟製品能夠通靈,所以會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在蠟像內,然後伴隨著親人一起埋入土中。
而蠟像模型在古羅馬人的世界觀中,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古羅馬人會用蜂蠟製作祖先的面具,他們堅信蠟像面具擁有神力,逝去的親人會通過面具與祖先溝通。這些面具被稱為「虛構遺物」,會由職業哀悼者在葬禮行列中佩戴,或在特殊的重要場合中進行展示。平時面具會由當時的貴族家庭保管,這也是當時貴族的一項特權。也是自那時起,古羅馬人嘗試讓蠟像面具變得生動逼真一些,他們認為,面具如果與死者越相像,那麼獲得的神力就更強。
到了中世紀,蠟像才有身體
人偶蠟像與蜂蠟面具的製作,一直從古代延續到了中世紀。中世紀階段階段對蠟像的發展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甚至可以說,自那中世紀起,人們打開了現代蠟像藝術品的大門。蠟像終於開始追求完整度,擁有身體了。
中世紀的蠟像有兩種用途,第一種仍被用於喪葬領域。在當時的葬禮上有一種風俗,就是會在棺材頂部展示屍體。但這些屍體在炎熱的天氣下久置後,就成大問題。於是,以蠟像代替屍體成為了當時社會名流葬禮儀式中最受歡迎一種方式。他們會製作逼真的蠟手和蠟頭,並為蠟像的身體填充稻草,讓它穿著死者的衣服,從而以蠟像代替屍體,陳列在棺材或墳墓的頂部。第二種用途是用於巫術,中世紀的蠟像被賦予了詛咒的能力。在這一時期,人們會把自己憎恨的人製成蠟像,然後用長針刺入詛咒人的蠟像內,期望對方會因此獲得同樣致命的傷害。
【延伸閱讀】迪士尼3年秘密打造真實Marvel英雄 背後是一個70年歷史神秘組織(點擊放大瀏覽)▼▼▼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蠟像開始向藝術與醫學領域靠攏。為活人製作蠟像的風潮在當時的王室中盛行。國王與王后們擺好姿勢,讓蠟像師收集其面部與身形的數據,然後為他們塑形。然後,王室會把自己的蠟像拉到全國各地,用以展覽。法國、英國、俄國等王室成員是這股風波的狂熱愛好者。到了18世紀,蠟像館出現。 1770年,法國開設了第一個臨時蠟像展館,裡面陳列的蠟像與現在的蠟像已經非常接近。
1835年,著名的杜莎夫人蠟像館在倫敦永久建立。自此,蠟像展館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入駐展館的蠟像,會要求細節更加精緻。因此,蠟像的頭部包含的工序最多,一般是脫離於軀幹單獨創建模型的。蠟像師會先製作頭部粘土模型,然後再創建一個頭部的石膏模型。之後,他們用熱蠟填充中空部分,讓蠟冷卻,使厚蠟層變硬,再拆掉石膏模型。接下來是填充毛髮。蠟像師會通過精細比對,找出相同的頭髮、眉毛、睫毛,然後一根根手工植入。最後是上妝精修階段。蠟像師使用多層顏料,反複調試出正確的膚色,通過上妝突出面部特徵。最後為蠟像挑選合適的衣服穿上,一座蠟像便完成了。
如今200年過去了,我們製作蠟像的流程基本沒有變化,大框架內的製作工序仍舊保留了杜莎夫人時期的方式。只不過,現在的蠟像作為藝術創作,不再追求百分百還原。有時,蠟像師也會遵循客戶的合理建議,進行一些定製化更改。所以,如果狂丸有機會被做成蠟像,那我的願望就是——頭髮給我多來點!
【本文獲「狂丸科學」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kuangwa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