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禁飛區 推翻卡達菲 奧巴馬如何令利比亞成為一個失敗國家
奧巴馬以「改變」為口號,但有時未必越變越好,某些情況甚至是由好變壞,利比亞就是其一代表。2016年3月奧巴馬接受霍士電視台(Fox News)訪問時,堅稱,在利比亞採取干預行動是正確行為,但承認任內「最大錯誤」就是沒有規劃利比亞戰後局面。
利比亞亂局從2011年起就埋下伏線。當時中東以及北非多處爆發茉莉花革命,受高失業率、高通脹困擾的利比亞自然不能倖免。2月起,利比亞爆發反獨裁統治示威,卻被在位42載的卡達菲血腥鎮壓,人權監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表示,350名利比亞人因此喪命,不過更多媒體卻渲染有過千示威者死亡,激發利比亞部落的反卡達菲情緒,全國爆發內戰。當時歐盟與阿拉伯聯盟都支持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而美國政府內部對是否出兵爭持不下。
《紐約時報》記者沙恩(Scott Shane)曾撰寫"Libya Gamble"系列文章。他表示,當時美國已被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拖累,剛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最初並不希望介入利比亞爭端。不過與此同時,時任國務卿希拉里與國防部長卡特保持緊密關係,她與英、法、埃及等多國領袖會面後,試圖說服奧巴馬指上述國家或組織都希望美國能介入軍事行動,強調美國不能落後於他國,最終奧巴馬同意行動,並形容這是51對49的決定。
為「保護利比亞國民」,3月聯合國商討在利比亞設禁飛區(No Fly Zone)的決議,禁止利比亞政府軍機升空,當時奧巴馬信誓旦旦地向美國人作出承諾。
我所頒布的這項行動是保護利比亞人民免受危險,以及建立禁飛區…擴大軍事行動甚至推翻政權都會是錯誤。
禁飛區旨在推翻卡達菲
禁飛區是指禁止敵方飛機在飛行,並確保友方在區內可以自由飛行的措施。這種單向禁飛措施實質上旨在謀求絕對制空權,憑佔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最大限度阻止敵方的軍事行動。由於設置禁飛區西方國家需要投入大量戰機執行巡邏任務,耗資較大。此次為美國第3次在聯合國主導設禁飛區,前兩次分別在1991年至2003年對伊拉克特定地區,以及1993至95年間對當時波斯尼亞和黑山地區實行禁飛。
不過奧巴馬好像忘記,禁飛區並非為保護平民而設,真正目的是改變軍事衝突雙方的力量對比。2011年3月17日通過協議後,翌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軍對利比亞實施「奧德賽黎明」軍事打擊。空襲利比亞政府軍的地面部隊以及導彈發射裝置,使利比亞局勢向有利於反政府武裝方向發展。當初以人道理由同意設立禁飛區的阿拉伯聯盟時任秘書長穆薩表示,安理會決議旨在保護利比亞平民,而不是轟炸和襲擊更多平民。參與空襲的北約國家挪威甚至中斷參與軍事行動,但仍無阻美國為首國家繼續空襲政府軍據點。獨立媒體記者Makia Freeman直言:「禁飛區無助減少平民傷亡,反而增加死傷。」
強人倒下 奧巴馬卻不作為 利比亞陷入無盡衝突
奧巴馬口中的錯誤,還是發生了。集數國之力以及利比亞國內反卡達菲武裝勢力,卡達菲幾乎沒有還擊餘地,最終在10月20日慘死於槍戰中。長期以來卡達菲透過鐵腕統治維繫利比亞境內各派系和部落的影響頓時消失,利比亞陷入權力真空,各派系蠢蠢欲動,都希望成為國家領導者。不過此時奧巴馬似乎沒有汲取此前阿富汗戰爭,以及推翻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的教訓,調停各派利益以避免利比亞處於長期割據狀態,反而因2012年美國大選鄰近,不想介入紛爭而拂袖而去。造成戰爭過後,利比亞在不同派系的衝突中飽受蹂躪。英國利比亞特使鮑威爾(Jonathan Powell)直指:「(利比亞是)地中海上的索馬里。」
自此利比亞分崩離析,至今仍持續處於分裂狀態。利比亞現在有2個議會並存,分別領導各自的政府。舊議會「國民議會」以首都的黎波里為根據地,主要為伊斯蘭主義者。而新議會「國民代表大會」則以東部圖卜魯格(Tobruk)作為根據地,不過兩個政府所控制區域並不多,全國還有不少地區由武裝部落盤踞。國民生靈塗炭,不少民眾更冒生命危險偷渡至歐洲尋求庇護,卻引發歐洲嚴重的難民危機。
ISIS介入 利比亞成恐怖分子溫床
由於利比亞沒有統一的國家軍隊,甚至2個議會的武裝力量仍持續互相衝突,根本無法有效打擊利比亞境內的恐怖主義活動。ISIS自然不會放棄機會,趁機而入,佔據卡達菲家鄉蘇爾特附近地區及石油設施。2015年,ISIS利比亞分支發放一段斬首21名埃及基督徒人質片段,更多次在首都的黎波里發動恐襲,更成為ISIS攻擊歐洲的前線基地。至2016年6月,美國估計有4000至6000名ISIS戰士在利比亞流竄。
恐襲威脅升溫下,美國與歐洲才重新把目光聚焦在利比亞問題上,組成盟軍空襲ISIS據點,限制其發展速度。歐盟亦在今年初出版抗衡ISIS對策,希望助利比亞回歸和平。但毫無疑問的是,短短數年間,利比亞已由卡達菲統治時期的非洲最富裕國家,淪落至軍閥割據、恐怖主義橫行的失敗國家。
在利比亞失敗下,奧巴馬雖然承認利比亞危機是最大錯誤,但仍不忘指責英國和法國錯估形勢,莽然出兵。亦指時任國務卿希拉里的堅持下,奧巴馬才同意出兵利比亞。三者固然要承擔責任,不過作為美國和北約領袖,奧巴馬難辭其咎。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評論指,「奧巴馬當選總統的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美國人不想再製造另一個伊拉克:但是他重複同樣錯誤,贏得戰爭,失去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