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天津接待美副國務卿的謝鋒是誰?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7月25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繞行中國的旅行終於有了結果。在結束了對蒙古的訪問後,她便抵達天津,與中國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會面。並會按計劃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接洽。

從這一人事安排中,外界不僅可以發現,北京推出用於對標謝爾曼,專事對美事務的官員是謝鋒,這較之此前傳言中的「第一副外長樂玉成」已顯出了相當的差異。

對華盛頓來說,身為「美國通」的謝鋒其實是與謝爾曼接洽的不二人選。只不過美方仍執着於身份或其他因素。(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頁截圖)

考慮到在北京的職業官僚體系中,目前負責分管政策規劃、美大和拉美地區、涉外安全事務以及翻譯工作的謝鋒是外交部受過專業訓練、長期負責專門領域,有過相當對美鬥爭經驗的高官的代表,北京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做法似乎也算是下一階段對美決策的折射。

環顧謝鋒的履歷,外界可以發現他老資歷的對美工作經驗:他1993年任職於外交部美大司;2000年供職於駐美大使館;2008年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2010年升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長。

此後,謝鋒又在擔任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期間,於2019年後的政治風波中展現了「敢於鬥爭」的一面,由此在2021年1月升任現職,並在同年5月開始向在華各國機構介紹新疆真相等問題。這種不憚對抗的表現,倒也符合2021年3月,中美阿拉斯加對話之後的兩國客觀外交環境。

中美阿拉斯加對話之後,北京與華盛頓的外交環境也悄然生變:

對觀察家們來說,他們仍然沉浸在老一代北京外交官員的「儒雅」、「平和」的形象中。譬如已故前外長錢其琛、現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張業遂、前駐美大使崔天凱等人莫不如此。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崔天凱的外交風格「更為傳統,穩健温和,有別於大多數中國年輕一代外交官」。但外界需要注意的是,崔天凱在中美關係上的相對穩健與當時中美關係的相對穩定有關,這使得同期的中國對美政策也一直相對穩定。隨着近年來中國發展較快,美國卻不能表現出相應的尊重,這使得有過中美貿易戰經驗的北京正逐步調整。

此後的局面正如崔天凱指出的,「美國對華政策正經歷新一輪重構」,在中美關係需要「在對話合作和對抗衝擊之間作出選擇」之際,華盛頓在2021年3月時安克雷奇對話呈現的態度就足以說明些問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的一番說教,不僅讓當時的中方代表團基本沒有任何迴旋空間,也讓北京明確了「我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美國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的新基調。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7月下旬的亞洲之行終於有了訪華行程,但華盛頓對此仍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圖中是謝爾曼2021年5月在雅加達的留影。(路透社)

從某種意義來說,華盛頓此番派出謝爾曼繞行中國並最終訪華的意圖是簡單的。有分析認為,布林肯在阿拉斯加拒絕了北京外交高官楊潔篪的訪華邀請,之後總要找個藉口和時機回訪中國,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尋求的「習拜會」啟動相關籌備工作。因此,與中國官員在伊核談判等領域有豐富合作經驗的謝爾曼被派往中國,用於接洽相關事務工作就顯得相對合情合理,但這反而也將讓雙方此後的接觸更容易被決策的基調所引導。

對中方來說,安克雷奇對話之後,拜登當局於新疆棉花、新冠溯源等問題上掀起的中國威脅、中國挑戰、制裁中國等務虛風潮頗為洶湧。這種名為保護人權,實為維護自身利益的單邊制裁是美國政客基於內政考量而採取的對外決策,這使得北京有理由改變思路和行動,在拜登當局執着於「削弱中國的野心」、「對抗中國的野心」之際改變策略,在歡迎對話之餘,繼續展現強硬和不妥協的姿態。

《經濟學人》等媒體認為,拜登在對華問題上執着於執着於「削弱中國的野心」、「對抗中國的野心」,但在具體操作上又無法拋開中國,譬如在清潔能源問題上就是如此。(美聯社)

而就當前局面來說,華盛頓的態度恰恰也符合了這種現狀。有美國官員在接受採訪時稱,「北京方面拒絕謝爾曼與王毅面對面會晤,只是安排一位『地位較低』的官員」,這種「冷落」令美方暫未列出訪華計劃。這也是中美之間客觀環境的結果。而今,北京的安排似乎證明華盛頓並沒有什麼選擇,而中美之間能明確對話的,似乎也只剩具體事務了。在這種客觀環境下,與謝爾曼對話的謝鋒,或許也應因自身的專門身份,成為華盛頓必須注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