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三】「媒體+」的發散模式—不只是新聞,亦不限於媒體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未來的媒體會是什麼樣子?是新聞、即時通訊、電商、用戶自產內容,還是社交平台?「『香港01』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是香港的微信嗎?是香港的Facebook嗎?」「香港01」首席技術總監王龍瀟似乎是在問自己,但他顯然已經有了答案。這個問題亦適用於本港媒體界,或許Facebook與微信的模式可以帶來些許啟示——它們並非是單一功能的。互聯網產品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新聞媒體的受眾亦從「讀者」轉為「用戶」,如何應用「媒體+」模式將媒體帶來的流量不斷變現?
此為新媒體轉型系列報道三之三

承接上文:

【新媒體.一】尋找擺脫科網霸權之路 數碼時代下的媒體轉型

【新媒體.二】強大又無力的演算法:「人」的主體價值須被確立

技術賦權:當「讀者」成為「用戶」

報業時代,報刊的受眾被稱為「讀者」,而現在,媒體的受眾逐漸開始被稱為「用戶」——即技術、產品、服務的使用者。這並不只是名稱的轉變,更是「媒體+」時代的標誌,媒體不再只是新聞媒體,亦可成為集內容、服務、活動於一身的平台。讀者的名稱意味着單向的信息接收,而用戶的「功能」似乎多了許多,除接受信息外,還可自己生產內容。換句話說,用戶是網絡時代賦權的角色。

5G技術的革新帶來了萬物互聯、人人皆媒介的變化,也意味着在社交媒體、搜索引擎、App中積累的流量有了更多可能性。互聯網既賦權用戶,新時代下的媒體要如何完成從讀者到用戶的轉變,並為用戶創造無限可能性?王龍瀟表示:「我們有着200萬的用戶群,但反之,我們能帶給用戶什麼?這是我們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

王龍瀟表示:「我們有着200萬的用戶群,但反之,我們能帶給用戶什麼?這是我們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龔嘉盛攝)

他指出,媒體是香港01抓取眼球與時間的主要工具,但同時也要「捫心自問」,香港01能否提供給用戶、會員更多便利、好處?于品海先生在創辦香港01時便計劃將公司打造成數碼化媒體,甚至可成為一間以媒體為載體的科技公司。到現在,香港01已度過了5年時光,而所謂的「媒體+」,其實就是其延伸的模式。不同於純媒體或數碼媒體公司,香港01的團隊其實做了很多。

香港01對大數據的應用比比皆是,如在業內頗有口碑的SEO(搜索引擎優化技術)。除編輯人員的努力外,亦離不開數據技術。香港01利用NLP(自然語言分析)技術分析以往內容以及點擊成效,並能夠結合實時全網熱詞趨勢,創建了內容的自動化標籤——這些標籤令香港01的文章更易被置於Google搜索結果頁的第一屏。

但除媒體相關業務外,王龍瀟介紹,由香港01自己的數據團隊負責開發的大數據平台或推薦算法,亦支持了如社交、視頻、支付、電商、活動、慈善等諸多BU(Business Unit)業務,囊括六個獨立App及十餘個大小網站。數據團隊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AI)技術,打通這些業務與App,做到更加智能化。團隊中不僅有工程師,還有產品設計的部份,因為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代,須對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與節奏做適宜的設計,將內部、外部用戶的實際需求抽象化、平台化。

網絡產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香港01行政總裁蘇曉婷在香港01成立五周年系列報道中表示,「媒體+」指的是香港01在以優質內容為本的同時,亦會在平台中提供不同營銷工具予商家使用,並確保這些營銷工具可精準呈現給用戶,促成商家與用戶之間的體驗與互動。也就是說,要用數據技術打通產品之間的「牆」,達至會員在各項產品間無縫化銜接。但當一間媒體公司發展不同功能的產品,會否沖淡人們對品牌的認知?相信大家經常會疑惑:香港01是什麼?

王龍瀟笑着反問:「我問你,Facebook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是社交媒體,但其實它還有許多功能—event、message、shopping等。微信也如此,並不只是人們定義的即時通訊軟件,它有朋友圈、微店、影音號等功能。我們確實以媒體起家,所以大家始終認為香港01是媒體,同時,人們無縫地、自然地使用很多香港01的其他服務。這也是一種成功。」

由香港01自己的數據團隊負責開發的大數據平台或推薦算法,亦支持了如社交、視頻、支付、電商、活動、慈善等諸多BU(Business Unit)業務,囊括六個獨立App及十餘個大小網站。(資料圖片)

有用戶使用便是網絡產品的成功,如何定義自己或被用戶如何定義,並沒有那麼重要。王龍瀟認為,當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無論是社交媒體、UGC(用戶自產內容)平台,還是即時通訊軟件,將會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這是認知的變化,早年網絡產品的邊界被定得很清楚,媒體、社交、電商等之間是完全隔離的,現在卻逐漸互相融通。

開發產品、增設功能、邊界模糊,皆為佔據用戶的使用時間。他舉例,即使是Facebook這樣的純社交平台,也會有「store」(商店),即使是淘寶這樣的純電商平台,也增加了「微淘」,用內容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及時間。也就是說,用戶以往或許每天打開Facebook瀏覽信息一次、進入淘寶購物一次,現在可能會因在「store」購物、「微淘」直播而增加打開App的頻率,停留時間也會相應增加。

「在互聯網的世界,產品的邊界、業務的邊界已在慢慢模糊化。在這當中,勝利者就是能夠握住用戶時間的人。」王龍瀟表示。這便因應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需求挖掘,即需考慮「使用者需要這項產品的頻率」,以及「如何拉高使用頻率」。

數據策略:高頻帶低頻

如上所述,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是沿着「開發主要產品,延伸其他功能產品」的路線進行流量的變現,並透過技術將每一部份的數據與用戶連接起來。這個大體思路其實就是產品服務中的「高頻帶低頻」策略。王龍瀟仍用舉例方式進行解釋,在他看來,世界上最成功的產品其實是即時通訊,人們的使用頻率幾乎最高—用戶會很自然地打開某個即時通訊軟件很多次,來與人聯絡,這樣高頻次的使用佔用了用戶很多時間。用戶的時間是最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有24小時,用戶停留時間相對較久的應用程式,其價值亦相對較高。

世界上最成功的產品其實是即時通訊,人們的使用頻率幾乎最高。(資料圖片)

「高頻帶低頻」是互聯網行業的生存法則。即時通訊是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類型,當中的佼佼者多為互聯網巨頭,如微信、Facebook Messenger等。王龍瀟進一步解釋道,除即時通訊外,媒體亦是用戶高頻率的觸點——人們需要信息的攝取。當佔領高頻率的互聯網入口擁有高頻的人流和海量的訪問量,就可將其向一些相對低頻、但價值很高的業務進行轉化和變現。這就是互聯網思維。「結合我們自身的優勢和市場, 在創刊時,香港01便計劃從媒體的角度進行突破。」他指出。

然而,如何在媒體領域完成「高頻帶低頻」?首先,要用高頻部份「抓住」用戶。當中的關鍵是第一批用戶—他們已認知到這間媒體的價值觀,對此品牌亦有認識。當中,新聞內容能抓取到一批忠實用戶,透過這批用戶再去支援其他內容。他表示,香港01會用高端的獨家內容,或大眾化、更個人化的內容去抓住用戶,令其更高頻率地使用香港01 App,從而帶動其他產品。我們亦會透過不斷優化UI/UX(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令「流量的轉化」對用戶而言更加自然,提升應用體驗,而非生硬操作。他亦坦言:「說實話,我們現在做得還不夠好,仍有很大調整空間。」

原來,「高頻帶低頻」不只是大方向—用媒體的流量「帶動」其他產品,亦存在於內容中—用「新聞」抓取忠實讀者,實現對其他板塊內容的流量轉移。王龍瀟透露,香港01已具備提供數據技術的基礎,在未來,公司編採部門的同事都將成為「數據專家」,但需經過學習培訓。而對於「媒體+」的方式,王龍瀟認為並無固定路徑可言,如字節跳動的「頭條系」產品是內容平台,故採用「App群」的方式,即設計不同的應用程式;微信則使用「超級App」的模式,在單一App中發展無數功能。換句話說,「媒體+」是以媒體作為「高頻」的主軸,在此基礎上,可使用不同方式加入不同的功能或產品,但最終殊途同歸,即完成流量的流動及變現。

上文刊登於第26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7日)《「媒體+」的發散模式── 不只是新聞,亦不限於媒體》。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尋找擺脫科網霸權之路 數碼時代下的媒體轉型

不應依賴內地解決問題 香港需有合乎長遠利益的人口政策

網絡熱詞揭露沉重現狀 「躺平」的年輕人都是鬥士

從合拍片說起 香港電影有無出路?

經濟結構未能追上人力需求 「學位貶值」癥結在於產業固化

從次按危機到新冠疫情 尋找家園的美國車「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