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熱鬧實質混亂」?中國到底要怎樣的人工智能

過去一年多時間,人工智能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呈現出近乎「瘋狂」的態勢,從科技界到學術界,從高層到普羅大眾,仿若都在談論人工智能,談論大語言模型。尤其是DeepSeek在春節前橫空出世後,不僅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和信心,也讓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熱情很快被調動起來,參與到一場席捲而來的AI浪潮中。
3月29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朱松純則給火熱的AI浪潮潑了涼水。朱松純說,目前行業對AI的討論幾乎被大模型能力所佔據,而基礎學科、原始創新和智能本質的研究卻被邊緣化,甚至遭到部分輿論的否定。更有甚者,形成了某種「技術投機」的氛圍,彷彿只有少數企業能代表中國 AI 的水平,而長期支撐 AI 發展的基礎學術群體、理論工作者、認知科學研究者則被忽視。這種認知偏差,正在讓我們離真正的AI創新越來越遠。
也因為這樣,朱松純將國內AI領域現狀總結為「表面熱鬧,實質混亂」。具體來說,中國這幾年成立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學院」,但諷刺的是,很多AI學院的院長甚至都不是搞人工智能的。再比如一些大模型公司自詡「六小龍」,但很多根本無法盈利,估值虛高,風險巨大。當下,政府機構、公眾、甚至媒體,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嚴重不足,跟着西方敘事亦步亦趨,最後只能得出「我們被卡了脖子」的結論,而實際問題是,我們的認知水平不足以指導正確的創新與戰略。
什麼才是人工智能的創新?朱松純總結了AI創新的五個層次:最底層是哲學層面,探討「智能」的本質,智能的本質是「主觀的」,每個人的決策都是基於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價值體系;第二層是理論層面,建立認知的數學框架,如邏輯學、統計建模、概率計算;第三層是模型層面,根據框架構建具體模型,如判別模型、生成模型、大模型等;第四層是算法層面,在具體模型下,開發優化算法,提高計算、推理、訓練的效率;第五層是工程與部署,把模型落地到硬件、平台,優化存儲、計算,形成可用的產品和系統。朱松純說,目前很多所謂的創新,僅僅停留在第四層或第五層,也即算法和部署層面,連理論框架都不具備,卻在吹噓「顛覆」,而我們現在真正缺的是對智能本質、認知建模的原創性突破。
「我們如果想在中美競爭中取得突破,關鍵要在第四層和更高的哲學與理論上創新。如果只是重複美國的老路——算力、算法、部署,我們永遠都是追隨者。」而要做到更高層次的創新,朱松純認為未來AI的前沿在文科,因為未來最難解決的問題,恰恰在於文科所關心的社會複雜系統,比如人口、政策、文明演化、價值體系。這些問題長期無法建模,無法實驗,大規模仿真(模擬)實驗和智能體(Agent)建模的能力有可能讓文科第一次變成一門可實驗的科學。AI的真正前沿,是通過模擬與建模,讓文明、社會、經濟與政策等可以進入可驗證的科學範疇,而非止步於圖像、語音和對話的優化。
與朱松純類似,中國學界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一個源頭性問題:中國到底要怎樣的人工智能?如果AI創新的最底層是哲學,緊隨其後是理論,且這兩個維度的創新才是最本質的,那顯然不是簡單的跟隨與模仿就可以掛一漏萬,同時這也意味着,對「智能」本質的探討必然會與文化和價值體系密切關聯。
北京郵電大學智能科學技術中心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理事長鍾義信在一次公開活動中就表示,中華文明的範式恰好與人工智能所需的科學方法論高度契合,而西方的研究方式與這個特性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必須充分認識併發揮中華民族這種範式的優越性。這並非出於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感,一些比較開明的西方學者也已經注意到科學中心東移的動向。
具體來說,西方科學傳統對形式的偏重導致人工智能發展路徑的侷限,為了「嚴謹」,幾百年來西方的科學研究傳統把人類的精神、意識等思維過程排除在外,導致訊息的內涵被拋棄。此外,對複雜的物質系統,西方還有「分而治之」的思維習慣,將研究對象拆分為較小的部分,認為理解完每一部分後再拼合起來就能理解原來的系統。人工智能也被分割成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具身智能等不同的類型,並分化出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這三大流派。與之相對,東方的思維講究整體論,也不允許唯形式化。而現在人工智能三大流派不含內容與價值,偏重形式,鍾義信認為,只有形式、內容、價值三位一體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內涵。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應當遵循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行為主義的路徑,雖然這三個路徑可以取得局部的成果,但不可能得到全局性的成果。」鍾義信說,儘管Deepseek表現優越,其底層邏輯還是建立在原有框架上,缺乏真正的創新,有產生「幻覺」的危險。在這種路徑之外還有其他更合理的可能性。
從這個層面來看,對AI的思考不應停留在技術層面,以及人類是否會被替代這種表面,而是需要更深層的理論乃至哲學追問。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的著名AI科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曾說,「AI絕不只是單純技術的產物,而是有着更深層、更重要的源頭:我們該去詢問,在創造事物的時候,是什麼激勵着我們的思想與心靈。」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塑造人類的未來,這也理應成為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需要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