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四|國難當前全民抗爭  老闆憂心工人安危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在緬甸經營淨水業務的台商林惠聰與香港投資者Alan(化名)的緬甸員工都投入抗爭,雖然對生意造成不少影響,但他們心底裏也是支持這場民主運動...

閱讀文章上半:緬甸政變・三│留與走間徘徊 外資見證槍桿子下的蛻變

林惠聰更讓員工放有薪假,為他們提供樽裝水與糧食。他相信員工珍惜這份工作,因為不少工人是家裏唯一仍有工開的經濟支柱,全家隨時手停口停,但這場運動對於緬甸人來說是「國難當前」。「其實很多人心裏都支持這場運動,只不過有些人不敢說罷了。我相信整體民意也是支持的。」林惠聰說。

身在香港的Alan則較擔心其緬甸團隊的生命安全,提醒員工抗爭之餘必須克制。「過去五年,他們都見到國家有正面的發展。外資進來令緬甸人學到很多,但軍方這樣一搞,很多外資又要再作考慮。將來再進來的,也未必是高質素的投資。」Alan感慨地說。

緬甸有龐大及工資低廉的勞動人口,吸引外資在當地設廠。圖為一批緬甸工人乘貨車前往仰光的工地。(AP)

1988年,美國基於當時的緬甸軍政府暴力鎮壓示威,首度實施制裁,自此,緬甸受到西方國家長達二十多年的經濟制裁。隨着軍人出身的登盛(Thein Sein)在2011年出任總統,推動改革開放,並釋放遭軟禁多年的昂山素姬,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及後於2016年撤銷對緬甸制裁。緬甸在軍政府五十多年統治下,人民生活水平較二十世紀前半葉倒退了不少,再加上西方覆蓋性的經濟制裁,更令國家元氣大傷,致使緬甸至今仍為亞洲數一數二的窮國。

因此,過去數年外資帶來的就業機會,對於緬甸基層民眾而言實在太寶貴,如果緬甸改革發展進程再被拖慢,恐令緬甸年輕人浪費數年寶貴的青春。

勞工手停口停無儲蓄 撤資或釀百萬人失業

緬甸人的貧窮程度也許是外界難以想像,大部份人仍過着支日薪的生活,沒任何儲蓄。在疫情及政變下,不少勞工已出現手停口停的情況,這也助長了鄉郊地區的示威情況。林惠聰指出,當地大型工廠的投資者主要來自內地、港、台、日、韓等地,都是勞工密集的行業,目前暫未見大規模撤退潮,外資仍在觀望局勢發展。

如果真的撤退就很大件事,一兩百萬勞工沒工開。工人無家可歸,無所事事的話,這是很恐怖的,社會將會變得更不穩定。
台商林惠聰

Alan對目前形勢難言樂觀,從短期來看,局勢不穩,員工難以正常上班。萬一外國真的對緬甸實施制裁,不少外資企業恐怕要撤出當地,而且,脫手價格、有否投資者接貨也可能受到影響。「事件若不致傷亡慘重,引起西方或全球覆蓋性制裁,也許商家仍能繼續經營。未來這一兩個月,大家都看如何塵埃落定。」

他認為,對於已在當地投資或設廠的商人來說,短期絕對是一個衝擊,預料長遠影響不會很大,國際間的真正制裁才會動搖到一個企業的基本。

踏入三月,昂山素姬等人連獲釋,軍方鎮壓越見暴力,但無阻更多人上街抗爭。(AP)

傅晶則認為,要撤走一間工廠也不容易,目前最擔心外國實施制裁。「我們的買家主要來自歐美,如果有制裁行動的話,將會對我們有很大影響,對於緬甸當地的影響也會很大,例如大量工人失業。」但她認為,軍方不願見到國家走回頭路,仍然期望國家經濟能繼續進步。

恐錯過產業轉型機遇 民眾最期待的畫面是……

林惠聰當初放棄台灣穩定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來到緬甸,他坦言對這個國家是有期待的。但擔心緬甸經歷這場政變後,錯過了產業轉型及資本累積的機會,「若錯過了這機遇,恐怕就再沒機會了,技術在進步,再過十年,生產過程就不需要那麼勞工密集。將來也許變成一個資源生產國,出礦、出農作物,但換不了多少錢。」

緬甸民眾晚上出席燭光集會,有人不禁為國家處境悲慟落淚。(AP)

不少人都推測,這次緬甸政變的結局有可能走上泰國的道路——軍人出身的總理巴育(Prayut Chan-o-cha)在2014年發動政變推翻英祿(Yinglak Chinnawat)政府,再召選舉成功執政至今。林惠聰與Alan卻認為,兩國政治處境不盡相同,反而期望緬甸軍方內部出現倒戈,向發動政變的將領施壓,讓國家回歸民主治下。

這個結局,或許也是九成緬甸人的共同心願,但在軍方勢力根深蒂固的緬甸,是否真能擺脫「槍桿子裏出政權」的命運?

1948年至2021年緬甸政治大事(香港01製圖)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0日)《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專題報道。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

香港房策怪談—置業未必可安居樂業

從新冠疫苗冷鏈運輸談起 香港物流業如何邁向高增值?

兩會觀察:重訂GDP目標展現信心 北京規劃後疫情時代經濟路線圖

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

來自兒童的拷問 香港從政者的使命感何在?

三階段競爭20年 美中5G科技戰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