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區嘉俊:報攤書刊消失了 我仍然繼續跑|跑向18區

撰文:甘琬湄
出版:更新:

路邊的報攤曾是人們放慢腳步的理由。可惜,時代巨輪推進,再也留不住架子上的刊物和駐足的路人。
區嘉俊(Maverick)跑畢鰂魚涌公園,在北角碼頭折返回家,經過太安樓地下的兩檔報攤,慨嘆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唯獨他路過總會望望報攤的習慣依舊。從這裏,我們說起轉變,那是關於東區、生活、跑步。
攝影:李澤彤 短片:吳紀恩、吳浩然

【編按】跑步,連繫人們與社區,賦予我城生命力。「跑向18區」系列,透過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區嘉俊,自小住東區,從沒搬離。(李澤彤攝)

「我以前會看本地漫畫,追看不同雜誌,現在沒有香港漫畫,雜誌也所剩無幾。我還會慣性看看報攤的東西,但不再是那種感覺了。這樣有點婉惜。」

Maverick家住西灣河,太安樓地下的兩間報攤,是他每次練跑後回家的必經之路。下班繁忙時段,人們來去匆匆,報販安靜坐在一旁看報紙,好像格格不入?但他知道,有些轉變無可避免。

太安樓附近的報紙檔,見證人們成長,記錄社區變遷。(李澤彤攝)

區嘉俊是個切切實實的「東區人」。小時候住在柴灣大潭道的山坡上、外號「興民山莊」的興民邨。從屋邨幼稚園、到山腰的明德小學、再到山腳的張振興伉儷書院,他一直沒離開那個山頭。

2005年之前,興民邨一直是全港海拔最高的公共屋邨,景觀媲美半山豪宅。可是,住「豪宅」都有煩惱,邨裏曾經連酒樓、茶餐廳都沒有,只得文具舖、補習社和一兩間便利店與超級市場,「其實算是好住,但就是不夠方便」。沒有點對點的交通也是一大不便,那時候,Maverick回家只能在柴灣轉乘,預計交通時間也是門學問,那些年的小伙子,只能羨慕太古城的便捷。

那些年的小伙子,只能羨慕太古城的便捷。(李澤彤攝)

後來他為了消磨時間開始跑步,最深刻的始終是「住喺山上好難練跑」。那時候他都跑「柴灣斜」,來回山頭只有斜路,完全沒有平路。「落斜很快,一下子就落就到柴灣,到了柴灣可以繼續跑平路才折返,今天的我當然可以視跑斜為練跑一部份,但那時我單是落斜就覺得很吃力,更遑論要跑上斜回家?因此,我更嚮往居住在有平路的地方。」中學畢業後,Maverick跑步次數增加了,除了柴灣斜,還會特意乘車到鰂魚涌公園跑。

從東區看九龍是獨一無二的

大人了,有能力自置居所,Maverick從沒打算搬離東區,他選擇住在西灣河。毗鄰地鐵站,樓下就是電車路與巴士站,不用再因為要計算多一程車的時間而大失預算。更重要的是,住所距離鰂魚涌公園只是大約十分鐘的路程,而且能夠借機享用太古城的一切配套,算是滿足年少時的心願吧。

鰂魚涌公園裏,他在垂釣。(李澤彤攝)
實在不能小覷維港水域。(李澤彤攝)

現在,Maverick最經常跑的仍然是鰂魚涌公園,一整段的平路,特別適合輕鬆跑。「單是由鰂魚涌公園出及,已經可以跑到很遠,現在跑至北角碼頭,感覺比以前更順暢好跑。」鰂魚涌公園裏的一段寵物公園於2012年落成,好讓跑手們跑到廉政公署大樓,再穿過北角汽車渡輪碼頭遊樂場,到達北角碼頭。每次跑這路線,區嘉俊必定會「打卡」,「從東區看過去九龍的景色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黃昏與夜景」。

公園另一隅,他在跑步。(李澤彤攝)

社區在變 跑步習慣如昔

東區的配套變得比以前更多更完善,區嘉俊的跑步習慣依然如昔。現在的他不會執着於比較柴灣與西灣河的好壞,反而值得高興的是,自己能有多一個選擇。他間中都會因為練斜而重返柴灣斜,「耀東邨後有個上落斜的半圓路,然後跑上柴灣斜,再跑落鰂魚涌公園」。

他直言「有得揀」很重要,「東區是平路斜路應有盡有」:「回想過去,斜路是唯一選擇,要跑平路就一定要乘車到鰂魚涌公園,或是柴灣公園,然後就會產生種種瑣碎的顧慮。現在卻可選擇跑平路或斜路,加上現在出門走五分鐘就能開始跑,時間也更好控制。」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自小在東區長大,除了太安樓報攤那些「消失的書刊」,這裏的「變」,Maverick感覺都是好的——不論是自己的搬遷還是社區的變遷。他讀過的學校、常去的地方如太古城、太安樓,依然存在,「街上的面孔或許只是變老了,卻沒有陌生的感覺。將來即使再搬,我想我都會選擇東區」。

一路走來,Maverick踏遍東區角落,跑步的眼光拓闊了,每一步都是他見證東區變遷的印記,同時亦讓他找到繼續喜愛這裏的原因。

延伸閱讀.第二集:

東區|從斜路到平路的練跑路線 夾雜新與舊的社區情感|跑向18區

從跑者視覺看其他區:

跑向18區.序|當跑步是一種城市脈搏 從跑者視覺重新探索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跑向18區.東區】區嘉俊。(李澤彤攝)
區嘉俊的跑步檔案。(01美術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