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國排隊申請加入上合意味着什麼?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11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上合)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疫情是此次會議的重點話題。

還有一個話題值得注意。俄羅斯總統上合組織事務特別代表哈基莫夫(Bakhtiyor Khakimov)11月9日表示,上合將繼續吸收新的成員國,16個國家遞交了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申請。

他沒有透露16個國家的具體名稱,只是提及伊朗、阿富汗多年前就已經表達了要加入上合的意願。

更早前的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外長會上說,上合組織已收到16個國家關於成為成員國、觀察國或對話夥伴的申請。

上合是迄今唯一在中國境內成立、以中國城市命名、總部設在中國境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圖為習近平11月10日在北京參加上合峰會。(新華社)

2017年的阿斯塔納峰會期間,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合,標誌着上合首次擴充,從6個成員國擴至8個。同年9月的東方經濟論壇上,當時的上合組織秘書長阿利莫夫(Rashid Alimov)表示,大多數上合組織觀察員國(4個:阿富汗、白俄羅斯、伊朗和蒙古國)和對話夥伴國(6個: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土耳其和斯里蘭卡)申請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約有10個國家提出申請希望建立與上合組織的聯繫。3個月後,他表示,巴林、卡塔爾、以色列和敘利亞提出了加入上合組織的申請,尤其是以色列提了數次。

之後,2019年8月,哈基莫夫透露,包括以色列、孟加拉國、巴林、沙特等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想要參與上合活動,同時,這四個國家都已經提交加入該組織的相關申請。

到現在,呈現出的一個大勢就是: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將目光望向上合,這其中包括伊朗和沙特這樣的「宿敵」,也包括美國的盟友,比如以色列和土耳其等。在全球單邊主義泛起之時,不少多邊組織正在陷入分裂(比如北約、G7),相比之下,不少國家希望加入上合。

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加入?上合的「優勢」在哪裏?要知道,上合是以中俄為主導的地區組織,連美國的盟友也希望加入其中說明了什麼?

上合的「純粹」

與西方傳統的地區國際組織成立有着針對第三方的意圖不同,上合的成立弱化了地緣政治色彩。其設立的初衷最初是為了解決邊界問題。1989年,中國與蘇聯就邊界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等中亞國家脱離蘇聯,成為獨立的國家。中蘇談判就變成了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五國兩方的談判。1996年,五國領導人首次在上海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之後,各方關注的焦點又從軍事談判變成了維護地區安全為主,打擊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這三股勢力成為五國合作的主要議題。2002年4月發表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明確了該組織的基本宗旨和任務,涉及反恐、經濟和人文等領域。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2017年同時加入上合,兩個關係緊張的國家在上合中不能讓兩國關係凌駕於上合之上。圖為2019年6月14日吉爾吉斯斯坦上合組織領導人的「全家福」。(Reuters)

沒有發展難以談安全。在經過多年關注反恐等安全議題後,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謀求戰略對接,提出了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緬孟中印經濟走廊等構想。上合再次轉型,成為政治和經濟雙輪驅動的組織。

不論是上合成立伊始還是兩次轉型,上合的訴求都不是為了對抗,而是合作、發展,尤其是印巴這兩個長久以來的「冤家」在2017年同時入會,說明上合並不是一個拉攏某一方對抗某一方的平台。這種不對抗、求共識的姿態顯然會贏得不少好感。

中俄所撬動的格局

上合成立於2001年,不對抗是一貫以來的風格。為何到最近幾年才呈現出了不少國家紛紛要加入其中的態勢?「包容性」顯然不足以說服各國。最為關鍵的還是中俄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力量正在受到關注。

如果將時間拉回到上合成立之時,那時候的中國GDP總量才剛剛超過1萬億美元,幾乎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俄羅斯更少,GDP總量僅3,000億美元有餘。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俄在戰略上高度一致,處於歷史最好的時期。

中俄之間的關係不斷升級,帶動了地緣政治的變化。圖為2018年6月9日,習近平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宴會,歡迎出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各國領導人。這是習近平同貴賓們共同步入宴會廳。 (新華社)

在中俄拉印巴入上合之後,上合的力量進一步壯大:地緣範圍佔據歐亞大陸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總量達到31億多人,佔到世界人口的近一半;GDP總量達到17萬億多美元,超過全球的五分之一。如此龐大經濟體量和資源優勢是其他區域性組織難以比擬的。

上合的不對抗、實力增強,加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中亞、南亞等國家已經實現對接並呈現出一定的成果,這些都令上合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再者,中俄力推上合組織也是在維護全球多極化的態勢。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愈發突出,外界擔憂兩國會掀起新冷戰。如何避免世界走向「兩強爭霸」時代是各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與上合組織中的俄羅斯和印度等大國之間的「聯手」,與美國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格局。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多邊組織也會平衡中美之間的對抗。同時,俄羅斯與印度等大國是中國不能忽視的存在,是全球格局中的「第三股力量」,它們不會甘心當中國的「附庸」來對抗美國。因此,加入上合、壯大上合,也便成了不少國家的選擇。

不再忌憚美國

不少國家謀求加入上合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美國。在西方看來,以中俄為主導的上合是對抗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因此,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盟友需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或者需要照顧美國的情緒。

但隨着美國整體實力的下降,在地區乃至全球議題上越來越力不從心,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後,在中東謀求撤兵、退出伊核協議、要求盟友承擔更多的防衛開支等,這些都使得美國對盟友的震懾力被弱化。

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裏,盟友的表現越來越大膽,不惜站到美國的對立面,比如,第74屆聯大全會表決以169票高票通過新冠肺炎疫情綜合性決議,只有美國和另一個國家投了反對票;美國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對恐怖分子進行刑事追訴和改造的決議草案,此決議草案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其他14個成員國贊成;聯合國安理會對美國提出的必須延長對伊朗的武器禁運的動議進行表決,結果是15個成員國中,僅有美國和一個小國贊成。

美國難以再像以往那樣能阻攔盟友不去做什麼,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按照自己的利益做出抉擇,展現出更多的自主性。尋求加入上合便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