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PI Runners:這個「水站」 只有馬灣跑步人才懂|跑向18區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在青山公路遠觀對岸的大橋,實是荃灣練跑「打卡」勝地。
原來,細看橋下小島,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攝影:余俊亮 短片:吳紀恩、吳浩然

【編按】跑步,連繫人們與社區,賦予我城生命力。「18區跑手」系列,透過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PI Runners,由馬灣街坊組成。一個小島,練跑的路也不少。(余俊亮攝)

「我們有個叫PI Runners的跑步團隊,每年5月1日都會舉辨RUNcoholic私房賽,跑兩個圈,一圈兩K有多,跑完一圈飲一罐(啤酒),大家玩樂為主,不求勝負。」

「雖說是玩,但玩得好認真,有人負責號碼布,有人五點幾起身落街貼路線指示,有人製作完賽獎牌。住在這裏的街坊都幾『癲』,認真做X事。」

張雲龍(Jeff)家住馬灣,跑步4年,聽他如此介紹一班街坊,好奇心忽發,於是跟他從荃灣西乘船,竄進寧靜的小島,一會「認真做X事」的街坊跑手。

跟Jeff由荃灣坐船去馬灣,10分鐘就到。(余俊亮攝)

PI Runners成立十年 街坊搬走感情依舊

馬灣座落青衣與大嶼山之間,屬於荃灣區,從荃灣西乘船,大約10分鐘就到。大橋在頭頂劃過,橋上車輛隆隆作響,橋下居民卻悠然自得,我們等候幾位街坊,PI Runners成員Tairy由屋苑那邊前來,一身跑步裝束,會長Alen和另一成員Lay卻從碼頭旁邊的東灣跨過欄杆,拿住一大袋裝備。

「他們今早去爬Kayak,沙灘上幾隻艇都是一班街坊的,他們不時出海,有時爬去對面燈籠洲,興之所至更會帶同工具去煮食,玩足半天。」Jeff的女友Sheron一邊細說馬灣街坊日常,一邊著我們吃她準備的哈密瓜,一大盒整齊切粒,冰凍又清甜。

馬灣街坊日常。(余俊亮攝)
你可曾與街坊一起樹下吃瓜?(余俊亮攝)

PI Runners的PI是馬灣私人屋苑的縮寫,由Alen於2010年成立,最初名字叫「PI長跑小隊」,後來要做會衫,Alen請Lay幫忙設計會徽,順道改名PI Runners。由Forum到Facebook到Whatsapp,團隊至今有二、三百人,活躍跑手也有五、六十。

你從嘉頓看對岸,我從小島窺探青公。(余俊亮攝)

一個面積才91公頃的小島,沒有運動場,只得一個大型屋苑和零星村屋,對於此處的練跑路線,無甚概念。幾位PI Runners帶我們由碼頭往北灣天后廟走,走到珀林路,過了一段小斜路,來到一條大約300米的平路,遙望深井嘉頓和已無街渡的馬灣街渡碼頭,最辛苦的節奏跑和間歇跑,他們都在這裏完成。Jeff去年10月與Lay一起備戰大阪馬拉松,在此處「loop完又loop」,「一課跑20隻interval,好彩唔怕悶,留喺荒島一樣有路跑」,Jeff說。

身處馬灣,有另一種視覺。(余俊亮攝)

今年渣馬因疫情取消,PI Runners又辦了一場「馬灣超馬」(Ultra Marathon de Ma Wan),一圈約4.3公里,跑夠十圈,剛好「超」過「馬」拉松距離。路線以珀麗灣為起點,途經田寮新村、馬灣大街、漁民新村、馬灣公園,最後以珀麗灣為終點。

參加者中有幾個非馬灣住客,PI Runners擔心「特邀跑手」不熟路,賽前一晚帶備頭燈深入荒廢舊村,張貼路線指示。大會表明因疫情關係只設小量補給,跑手要自備飲料,但那個非正式水站,每隔一圈就自動增添食物和補給品,街坊輪流撐場,有的甚至由朝早7點撐到最後一刻。雖然不是比賽,特製的「完賽繪馬」卻比許多正式比賽的獎牌更具心思,上面蓋有Lay設計的印章,另一成員倫sir更逐個繪馬親手寫上「墨寶」。

馬灣大街,惡犬早已不在。(余俊亮攝)

鄰里靠WhatsApp互助 交換生活資訊

關於馬灣,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定居。但我們更認識小島的是純樸的漁村風情。從大來園走進舊村一帶,經過「足肉肥雞古樹盆栽」的生鏽拱門,小路兩旁都是紙皮石小屋,昔日馬灣居民前舖後居,漁民在天后廟外空地曬蝦膏蝦醬,但隨着地產商賠錢收樓發展馬灣,曾經熱鬧的大街人去樓空,居民日常隱隱記載於「財記士多」、「大家好小食店Lucky Star House」的破舊招牌裏,銀蝦的鹹香味道,只能成為味蕾記憶。

人去樓空。(余俊亮攝)
馬灣名物蝦膏,只能成為味蕾記憶。(余俊亮攝)
社會捨棄一點點什麼作為發展的代價。(余俊亮攝)

社會捨棄一點點什麼作為發展的代價,人們卻為未來重新累積一點點什麼。Tairy 2006年搬來馬灣,Alen和Lay 06和08年遷入,Jeff則是13年前才居於小島。他們戲稱馬灣是荒島,不知不覺間卻傳承了所謂「荒島」的小社區日常:

每天搭車返工放工落街放狗跑步,同一班街坊,一天見幾次;

用作資訊交換和文娛康體的whatsapp群組,有交通消息、團購物資、還有跑步、踢波、出海、寵物、親子,Jeff曾與馬灣波友每個周日晨早出葵芳踢波,踢足52個星期,八號風球照踢無誤;

有時家中忽欠柴米油鹽,whatsapp一聲呼叫,幾分鐘後就能到座頭交收;

還有疫情之前的沙灘例聚,無需邀約,時間一到,家家戶戶自然帶同啤酒小食出現。

人與人之間,總有一種牽絆。(余俊亮攝)

各有原因而居於馬灣的人,因為跑步而結集,鄰里關係一點點累積而成,自然而生的日常節奏引領他們生活。PI Runners不常相約練跑,但習慣晨跑的Tairy,每天早上一定碰到同路人,Jeff和Lay晚上練習,跑到屋苑對開大路被視為水站的某個欄杆,見到多了兩個水樽,就知繞到島上某處會碰到誰和誰。

「大家最珍惜的應是朋友之間的關係吧,始終馬灣細,大家互相照顧互相幫忙,我想這種聯繫很難在外面的大社區找到。告訴你一個例子,之前我從加拿大回來,極多行李,又有BB床,街坊知道後立即幫手,不止毅行者,連接機都有support team!」

Alen這番話,說的不止是街坊朋友的相處點滴。這個悠閒慢活的小島上,人,是最美麗的流動風景,也是我城最可愛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第二集:

荃灣|從癌症到陪跑到青公全走 張雲龍以跑步記錄人生|跑向18區

延伸閱讀.第三集:

荃灣|在露草與瑠璃間 來一次青山公路52公里全走|跑向18區

從跑者視覺看其他區:

跑向18區.序|當跑步是一種城市脈搏 從跑者視覺重新探索

人們為未來重新累積一點點什麼。(余俊亮攝)
街坊鄰里,齊上齊落。(余俊亮攝)
人,就是最美的流動風景。(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