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鏟|民間傳說中武僧獨有的兵器 原來明代兵書確實有相關記載
由《水滸傳》、《西遊記》到近代的武打電影,月牙鏟素來都是武僧的專屬兵器之一。它的形態與農具相似,再加上月牙狀的鋒刃,放在出家人身上就更添一份禪意。但現實中是否存在月牙鏟呢?又是否由僧侶專用?
延伸閱讀
【佛誕】僧兵:驍勇善戰的佛門中人 唐玄宗與武田信玄都不敢輕視
明代兵器 - 鏟
翻查典籍,鏟的確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某些類型的兵器鏟亦確實會呈月牙狀,不過通常只有一邊開鋒。很少會像文藝作品般,一端用方頭鏟,一端用月牙刃。
作為農具,鏟早在石器時代便已經出現,但在北宋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依然未見鏟的蹤影。及至明代年間,鏟才以兵器的姿態,開始在軍中流行起來。明人鄭若曾所寫的海防專著《籌海圖編》,便收錄了一種名為「天蓬鏟」的兵器,其形如同一輪外彎月,而且「內外皆鋒刃」。鏟頭長一尺,柄身則長八尺至一丈。按照書中描述,天蓬鏟直推可以削手,「往上推則鏟首,下推則鏟足」,又能夠趁敵方逃走時作勾腳之用。有時更可以「於上風揚塵」,以此擾亂對手視線。
【點擊圖片觀看《籌海圖編》內的「天蓬鏟」圖譜,以及其文字解說】
由於天蓬鏟用途多變,因此被鄭若曾頌揚為「兵馬步戰第一利器也」。後來在明末的《三才圖會》中,亦有記載天蓬鏟,內容與《籌海圖編》完全一致。值得留意的是,《三才圖會》末段還附錄了兩張分別名為「內月牙」及「外月牙」的兵器圖譜。雖然不列作鏟的類型,但其形制跟天蓬鏟也十分相似。純粹是刃口較為扁平,並且分成外彎、內彎兩種模式。
至於由茅元儀所著的明代軍事百科全書《武備志》,也收錄了一張「鏟」的圖譜。其刃鋒同樣呈外彎狀態,總長度為一丈以內,尾端亦鑲有刀鋒,可以用於後刺。而它的刃口弧度,則跟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月牙鏟如出一轍。有理由相信,後世文藝創作所見的月牙鏟,就是以《武備志》的鏟為藍本。
【點擊圖片觀看《三才圖會》以及《武備志》中不同的「鏟」】
沙僧 魯智深都不是用月牙鏟
從上文可見,現實中雖然存在作兵器之用的月牙形「鏟」,但跟「月牙鏟」始終有一定差距。而它主要亦是軍旅士卒的裝備,跟武僧並無直接關係。戲曲小說經常將月牙鏟想像成僧侶的專屬兵器,或許是出於僧人的生活習慣。
畢竟古代僧侶一般都是在寺內務農為生,有時亦要替死者誦經超度,鏟很自然就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民間歷來禁止私藏兵刃。如果僧人要自衛或者保護寺產,就要將農具化成武器。鏟由此被推論成佛門的特殊武器,也在情理之中。至於今人對月牙鏟的認知,則是明顯受到《水滸傳》及《西遊記》的影響。
事實上,不論魯智深抑或沙僧,他們所用的武器都不是月牙鏟。按《西遊記》原著第二十二回,沙僧的兵器乃「降妖寶杖」,又名「梭羅寶杖」。由魯班以吳剛砍下的桂樹枝所製,外形兩端細中間粗,曾被妖怪形容為擀麵棍。而《水滸傳》亦明確記載魯智深的兵器為「禪杖」。萬曆三十八年(1610)出版的容與堂刻本《水滸傳》插圖,畫中的魯智深也是手持一根杖。月牙鏟在流行文化中的普及,應該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近代得多。
【點擊圖片,了解沙僧及魯智深在小說、影視之間的形象差異】
不過,隨著月牙鏟被愈來愈多人熟識,民間武術界也製造了相應的現實版本,並創編出不同的套路動作。究竟這些動作是否具備實用功能,而這種制式的月牙鏟是純屬構想,抑或如實按照某些隱秘的記載仿製而成,就暫時無從稽考了。
相關文章
【程宗猷.單刀法選】見證中日武術的交會 以雙手刀打出少林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