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史與文化史的必要 重新認識初中中史改革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教育局自九月下旬公布初中中史課程大綱改革,並展開為期一個月諮詢,消息公布後即受坊間媒體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當中,各式各樣的政治陰謀論、誤解性言論和某些政治企圖透過媒體或組織全天候報道,令社會大眾對是次改革存疑。
不過社會要明白,改革帶來改變,會引起反對改革的意見,普遍學者和教師等持份者是會抗拒轉變的,這亦是常見的。
但我們仍有責任去真正了解方案和背後隱藏的困難。

(資料圖片)

文:鄺卓睿(香港聯校歷史協會常務顧問)

今次課程大綱改革,改革方向是十分正確且務實,教育局提出的多元化和提升學習中史興趣,不少師生亦認同有需要,只不過認為課程大綱改革內容只需要微調,並配合課時便可。

誤導性言論湧現 應還課改本來面目

有不少社會人士說,今次課程大綱改革沒有出現敏感議題,如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擔心教育局抹殺歷史,但是,第一輪諮詢是大綱,大綱就像不少書籍的目錄,是不會詳細列出要教什麼的,即如「唐代盛世」此標題是不會告訴你教什麼盛世。不過,公眾大可放心,因為第二輪諮詢的方案會較為詳細具體說明教什麼,而且教育局是建議教師以正、負面方向,或以不足,甚至困難等,去探討改革開放及其問題,自然亦會講述近代敏感議題,正如六四和環境污染,畢竟這是中國內地當時以發展經濟為主而引致的問題,不過要以中性和不同角度探討。至於六七暴動,其實歷史科是有教的,這亦是兩科分工協調而得的結果,所以社會不必就此緊張,甚至不必理會各種不可信之謠言。

亦有很多學者提出中史科有必要列為必修,並且認為必修是唯一解決現時初中中史科課程改革,甚至中史科發展的方法。我看完即有疑惑和有所保留。其實現時教育局政策是要求所有學校在初中必修中史,只是科目的形式並沒有強制劃一要求是獨立中史科,所以不明學者們為何說出那些誤導性言論。

近日亦有不少人質疑文化史的設立,特別是「石窟與繪畫藝術」此課題。必須要承認的是局方在「石窟與繪畫藝術」標題表達不清晰,局方原意是想從古代石窟去看民族融和及東西交流,卻因標題表達而引起公眾誤解,局方理應多澄清和說明為佳。文化史是必須的,這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中國朝代發展,否則學生不但不能了解國家文化特色,甚至不盡其責。

另外,有人質疑增加香港史的決定,認為這是激起本土主義,甚至有偏激者指這是令香港本地史成中國歷史附庸;但我必須明確指出香港乃中國一部分,香港史是中國的地方志。作為香港市民是有責任去了解香港本地歷史,正如作為國民一樣,了解自己祖國歷史文化是一份責任,所以根本需要增加和不成所謂附庸。至於會否刺激本土主義,事實上不論增加與否,本土主義也都存在。正如財爺所說,本土主義未必是壞的,如果能刺激正面的本土主義更有其正面作用。

資深中史科老師陳仁啟。(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課程內容過多 師生抱怨

反而我個人親身接觸了前線教師和學生。當中多位教師反映現時課時相對不足,不論現時或教育局提出的課程內容過多,教極教不完,怕跟不到課程改革大綱之建議課節。有部分教師為了追趕進度,輕輕略教甚至避教某課題;不少教師亦指出現時既要負責學校行政工作,亦要批改大量功課;有些教師要求學生只做配對和選擇題而不讓學生做有關意見或反思型題目,甚至趨向於不設專題研習和考察,這些均令學生對中史產生負面印象、不具正確史識,甚至阻礙了學生建立正確史觀。

至於學生,因為課時不足,除了沒有時間在課堂上討論歷史議題,亦對教師只為追趕進度而避教或略教他們有興趣或不解之課題,大感失望和不滿。

請恕我直言和大膽,自通識科被列為高中必修科後,不少學校均特地把通識列為初中必修。事實上,初中生學習通識科是較為吃力的。現在大家不是常說課時不足和功課壓力過大?何不嘗試把通識科從初中抽走,把空出來的平均分配給其他術科,特別是中史和地理?

活化教學模式 微調現時方案

無可否認,今次中史課改方案中的內容感覺上是過多,但卻可以拓闊學生視野,令學生知道和學懂更多,對不同課題產生興趣,能夠自覺地於課外或網上尋找額外資料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教育局可以考慮把一些史料不足、缺乏足夠真確性史料或學生不感興趣的課題,如傳說時代、夏商和西周封建簡化甚至略走,南朝士族則改為南朝君主。至於一些相近項目,則理應合併。

此外,教育局可考慮獨開一項名為四朝衰亡,即專講秦、隋、宋和明的衰亡因由,讓學生有機會反思和珍惜現有繁榮及安定。同時,唐朝可分為兩部分: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和唐末的經濟盛世,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唐末歷史發展。而局方亦可考慮把文化史改為選修,但要求教師必須在該課題範圍內,教授至少一或兩項文化或宗教史。同時,我亦建議局方可增加「宋元四大發明對當代及後代的影響」和「明代醫學科技的進步」兩個文化史項目。

教育局就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展開諮詢,但針對最備受關注的本港近代史部分,諮詢文件卻未有提供教學內容的示例。(資料圖片)

另外亦建議局方可把明朝建築和宋元時期的香港兩個文化史項目,以專題研習配合考察,例如到香港宋王臺或內地進行綜合性考察,讓學生可親身接觸歷史古蹟和看看文物,對有關項目產生興趣。這樣不但減輕學生壓力,也可提升學習興趣,有助配合課時,甚至讓學生未來更有衝勁去學習中國歷史。

教師們,是時候跟着潮流而非故步自封。事實上,教師不需要教得太深入,反而應該給予多些機會和空間,透過專題研習、考察和參與比賽及講座,讓學生自動自覺地尋找更多資料。畢竟現時資訊科技發達,加上公共圖書館等豐富的資源,可輕鬆地找到資料,學生找到和學到的可能甚至較老師為多和深。當然教師需在課堂上傳授正確史識,教導學生尋找正確資訊亦甚為重要。同時正如課程發展議會2000年11月諮詢文件《學會學習》所指,透過專題研習去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反思能力,將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連繫,從而培養自學興趣和積極態度去改進自己學習,並提升學生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必要技能。教師們亦可透過短片或漫畫形式,去進行教學,使課堂更具活力和多元化。

其實今次中史改革,課程架構改革是基本的,長遠來說是需要各政府部門協調和合作,包括民政局及康文署可考慮舉辦更多歷史建築物導賞團和文物展。而不同文化中心、媒體和學校配合及合作更是非常重要,特別是不同類型的活動比賽和資源上協助更佳。另一方面,教育局亦可以不時與教師團體交流,教師是前線,聆聽他們的聲音對改善教學政策至關重要。

教育局在之後的諮詢,可改善問卷和意見書之設計,建議加設教育團體、學生個人或團體和教師個人,這樣更能收集不同意見,有助推動政策。同時,各教育團體、教師或學生個人理應把握機會去透過意見書或建議書,表達意見,相信局方亦認真看待不同意見。

 

【按:本文不代香港聯校歷史協會立場】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