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抗擊小兒麻痺成功 對新冠疫苗研發有何啟示?
非洲宣布擊退了野生小兒麻痺病毒,視為人類公共衛生戰爭中的一大喜訊。由病毒引起的小兒麻痺,曾經肆虐全球各地,1980年代,一年的全球感染人數高達三、四十萬。
回顧對抗小兒麻痺症的過程,「疫苗戰」打了至少三十餘年,克服了無數困難,惟非洲部分國家仍受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病毒困擾。這對於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及推廣,有着什麼啟示?
世界衛生組織(WTO)周二宣布,小兒麻痺野生病毒株(wild poliovirus)已在非洲絕迹,自2016年在尼日利亞出現最後一宗病例以來,就再沒新病例,也成為人類公共衛生歷史上的一項里程碑。這也是非洲自40年前消滅天花病毒以來再次消滅病毒。
人類對抗小兒麻痺症有久遠的歷史,大規模爆發始於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和美國,也是戰後美國最流行的傳染病之一,在1952年大流行期間,病例多達5.8萬宗。1981年的染病人數仍達45.9萬宗。此病的正式名稱為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主要影響幼童。病毒會影響患者神經,導致肌肉無力,終身殘廢或癱瘓,重則導致死亡,而且由於無藥可治,疫苗成為了對抗小兒麻痺症的最有效方案。
1988年,各國政府攜手連同多個公共衛生組識和基金會,推動「全球消除小兒麻痺症倡議」(Global Polio Eradication Initiative),透過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希望將小兒麻痺症消滅。
根據世衛,經過三十年的廣泛疫苗接種計劃,小兒麻痺症的野生病毒株病例自1988年已減少99%以上,到2018年的新增病例只有33宗。八十年代最嚴重的東亞地區此前成功消滅小兒麻痺症野生病毒,現今非洲也消滅了,僅餘的就是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兩個戰亂國家。
目前,小兒麻痺疫苗有兩大類,包括在1950年代由美國病毒學家約納斯‧沙克(Jonas Salk)研發出來的「沙克疫苗」,是一種滅活的注射疫苗。第二種就是由美國病毒學家阿爾伯特‧沙賓(Albert Sabin)利用減毒性灰質炎病毒研發出的口服式的「沙賓疫苗」。
「沙克疫苗」以滅活病毒製造,病毒不能再次激活,因此安全性高,不過較為昂貴;而口服式的「沙賓疫苗」在欠缺基層衛生設施的發展中國家,使用上較為方便,其原理利用減弱的病毒來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力,只需要少量疫苗病毒已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一般來說,生產100劑滅活化疫苗所需的病毒量,相當於生產一劑減毒性疫苗,成本低廉,因而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必然選項。
疫苗的兩面
值的留意的是,消滅了野生病毒株並不代表小兒麻痺已在非洲絕迹,非洲每年仍有數以百計的「疫苗衍生小兒麻痺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由2018年的68宗,增加至去年的320宗。這是因非洲廣泛採用的口服疫苗是以弱化病毒製成,若果在免疫力不足的人士身上,就有可能因基因突變返組成高致病力的病毒,繼而傳播並造成局部流行,這在衛生欠佳的非洲國家,因食水污染引致的糞口傳播便有機會發生。
世衛指出,目前16個非洲國家便出現疫苗衍生的小兒麻痺病毒傳播。因VDPV造成的麻痺跟外源性的小兒麻痺症無法區別,但引致跟野生病毒的嚴重情況相當罕見。世衛同時強調,使用口服疫苗對公共衛生的整體好處,遠大於口服疫苗所帶來的小型風險。
應對VDPV的局部流行的方法,就跟對抗病毒本身無疑,必須加強疫苗施用,讓孩子反覆接種疫苗,才能有效強化對於病毒的免疫力。在發達國家,小童一般接受注射式的小兒麻痺疫苗,須注射一共四劑。美國早在1979年已消滅野生病毒株,但對於經濟及衛生條件較差的發展中國家,就算有效疫苗已面世七十載,都仍未可完全杜絕此症。
三十載的疫苗戰
「全球消除小兒麻痺症倡議」在1988年推出以後,目標是在2000年令小兒麻痺病毒在全球絕迹,但這個目標到現在尚未達成,戰亂、疫苗陰謀論等都成為了主要障礙。尼日利亞為非洲「最後一例」,在2003年時,該國北部盛傳出疫苗有害的流言,民眾拒絕接種,導致疫情爆發,五年內禍延二十個國家。同時,極端組織博科聖地自2000年後盤據尼日尼亞東北部,活躍地波諾州(Borno)常受到武裝分子襲擊,加上政府阻撓,導致醫護團體無法接觸當地兒童。
不過,疫苗團隊並沒放棄,利用大量數據分析、衛星映像等協助,並採取「打遊擊」的策略。當軍方示意一處地區在未來48小時安全時,他們便會快速趕至為當地兒童接種疫苗。孩子們都在巿集或教堂前排隊,醫護人員便逐個逐個把口服疫苗滴到他們嘴巴裏。就算其他沒接種疫苗的孩子,受到接種過疫苗的孩子經水源傳播,同樣能因弱化病毒而產生免疫力,防預真正的病毒襲擊。
2012年,全球逾半小兒麻痺野生病毒病例來自尼日利亞,但憑着醫療團隊的努力,不畏不懼,令非洲終於成功擊敗小兒麻痺症。前線醫護人員逐家逐戶上門為孩子接種疫苗,而且反覆接種,才能成功擊退病毒。背後還需要扶輪社、世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疾控中心(CDC)等組織共同支持。
不過,這不代表這場疫苗戰已經結束,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野生病毒病例卻在2018年起增加,疫苗團隊在當地受到暴力襲擊、殺害。這兩個國家一日未成功根除野生小兒麻痺病毒,或者非洲的疫苗衍生病毒未能抑制,就到有機會把病毒傳開。因此,各國仍不能停止接種小兒麻痺疫苗計劃,以防止這種病毒再次輸入。
如今,放在眼前的新冠疫情是一場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各國科研團隊爭分奪秒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一方面,各國在疫苗研製上需要通力合作,另一方面,在有效疫苗面世後,如何共享公共衛生資源,不讓落後國家被遺忘,對於全球抗擊病毒也是相當重要。
回看人類對抗小兒麻痺症的歷程相當漫長,如今或許徹底根除病毒,也許勝利在望。不能忘記的是人類在此仗的協作與無私。1955年,美國病毒學家沙克博士成功研發出首支有效小兒麻痺症疫苗,傳媒訪問他:「誰擁有疫苗的專利?」他說道:「人們吧!沒有專利這回事,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有估計,沙克沒有為疫苗申請專利而少賺了70億美元,但這份貢獻卻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