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博評】「習核心」是為了改革還是集權?

撰文:劉銳紹
出版:更新:
我無法預測中國政局的走向。唯一可以看到的是,習近平要鎮住局勢,已別無選擇,只有繼續集權…不過,正因如此,他同時積累愈來愈大的危機,當形勢轉變的時候,反對他的力量會否乘勢而起,令他獨力難支?
劉銳紹
公報多次強調「黨中央」,兩次提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新華社)

中共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結束,正式把習近平稱為「核心」。屈指一算,他主政後僅僅四年,就用上了「核心」的稱號,比過去任何一位中共領導人主政後成為「核心」的時間都要快。

按中共自己的說法,這是全黨的「高度共識」。但在今天的實際政治環境中,可以說習近平本人才是最大的推手;當他要把自己封為「核心」的時候,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才會在短短四年,就出現「核心」之說。所以,這只可以說明習近平有其權謀,在短時間內鎮服各種異動。但未來如何發展?尚有待觀察。

我會從以下角度看「核心」問題。

報道突顯「從嚴治黨」 而非「習核心」

  第一,先看中共宣傳習近平成為「核心」的正面理由,包括正面和側面的宣傳:黨和國家必須有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才能凝聚力量,繼續反貪腐,繼續改革,令中國進一步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內地媒體也用上了「中興」的字眼,意指習近平的「中國夢」就是要讓國家中興。

它們的另一個宣傳重點,就是習近平已拿出成績來,尤其是打「大老虎」,所以他配得上「核心」之名,是「眾望所歸、當之無愧、名副其實」。

此外,為了避免外界猜度習近平想藉着「核心」地位來捧高自己,內地的宣傳部門在「六中全會」前後做了一些動作。例如:網上歌頌習近平的歌曲被禁。又如:下令全國傳媒主調報道「從嚴治黨」,不是強調「習核心」;《現代快報》後來在頭版大字標題突出了「習核心」,馬上被刪掉。

我不否定這些正面的角度,但我覺得這不是事情的實質,更不是事情的核心。所以,請看以下觀點。

為了避免外界猜度習近平想藉着「核心」地位來捧高自己,內地的宣傳部門下令全國傳媒主調報道「從嚴治黨」,不是強調「習核心」。(新華社)

未有功績過早稱「核心」 有「自我造王」之嫌

  第二,即使聽了中共的宣傳,但我仍然認為習近平毋須把自己視為「核心」;至於應否或能否成為「核心」?待他進一步拿出更多成績(包括紮紮實實搞好經濟和真正的政治改革),甚至當他下台後才讓人民評價,這樣的「核心」才是真正的核心。

與過去的中共領導人相比,毛澤東是開國之君,權傾一代,都是靠弄權維持其「核心」地位。

鄧小平對中國的開放改革有功勞,在某程度上矯正了毛澤東的錯,贖回一部分中共對人民犯的罪;他的核心作用在於:他努力鞏固中共的政權,但同時也令民間力量乘時而起(儘管這不是他的意圖)。

江澤民執政 13 年(如果把國家軍委主席的最後兩年包括在內,則共 15 年),也不敢貿然公開稱為「核心」,只是鄧小平在內部說江是「核心」,希望其他元老和軍頭支持江,其實是支持鄧小平本人,他才是真正的核心。所以,習近平過早稱為「核心」,始終擺脫不了外界認為他是「自我造王」的猜測。

習近平毋須把自己視為「核心」,待他進一步拿出更多成績,甚至當他下台後才讓人民評價,這樣的「核心」才是真正的核心。圖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左至右)。(路透社)

不寄托「核心」剎那開明 應有實質的制度改革

  第三,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已不再把中國的希望寄托在「核心」之上,更不會寄托在「核心」剎那間的開明和短暫的改革之上。那時候,我長駐北京採訪,那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開放時期,讓我近距離地接觸、觀察和領略了中共的實質。我逐步悟出三大理由,感到中國需要的不是「核心」領導,而是實質的制度改革。

  1. 每一個領導人都想成為「核心」,原來他們每到利害當前的關鍵時候,都想利用「核心」的地位,達致有利於自己的目的。即使外界評價較好的趙紫陽,在他當權的時候,也想用他的辦法壓制不利於他的事情;我在駐京期間,至少有若干報道可能對他不利,他也曾派人調查。他後來相對開明和慢慢了解民主的重要性,都是失去權力之後的事。

  2. 到今天為止,中國政治仍然沿襲歷代封建王朝的管治思維,還可能出現民國初期張勳復辟時的論調:中國需要皇帝,否則國家會亂。我不否定習近平有中興國家的願望和能力,但當形勢不利於他的時候,他會否把「核心」作為壓制反對力量(包括政敵和人民)的工具?倒是大家值得思考的問題。

  3. 即使習近平真的很開明,有人說此刻的「習集(權)體制」只是一個過程,當他絕對控制之後就會進一步改革,甚至放權,但我也感到不妥。因為現時的體制保障的不只是他個人的利益,而是一個統治階層的利益;儘管他想改革,但其他既得利益者會否讓他改革?

所以,應該要問的是:他的「核心」作用是用來保護同聲同氣的小集體(黨和黨的高層)?還是用來實行真正的體制改革、放權,令執政者也受到外界的監督?我對此不感樂觀。

1988 年,趙紫陽(中)在北戴河會議上被李鵬(右二)搶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地位,後來更演變出「六四事件」前的另一場高層權力鬥爭。圖為十三屆一中全會選出的常委。(資料圖片)

憑權術謀略穩住地位 積累更大危機易生變

基於上述三點,我擔心習近平過早稱為「核心」,反而對他不利。種種跡象顯示,因為現在沒有第二股力量能夠動搖習近平的地位,才可以暫時穩定下來;但這種穩定是否等如「一致支持習核心,同心同德建設國家」呢?我看未必。

此刻,我無法預測中國政局的走向。唯一可以看到的是,習近平要鎮住局勢,已別無選擇,只有繼續集權,憑權術謀略穩住地位,重覆歷代君主的權術技巧,上演宮廷政治的翻版。不過,正因如此,他同時積累愈來愈大的危機,當形勢轉變(尤其是經濟不景,民怨四起)的時候,反對他的力量會否乘勢而起,令他獨力難支?

1988 年,趙紫陽在北戴河會議上被李鵬搶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地位,後來更演變出「六四事件」前的另一場高層權力鬥爭,就是一例。到時,只有看誰鬥贏了。

有人說,不用擔心,因為「內鬥而達致穩定」,正是中國的特色;每一次內鬥都是由最高領導人一錘定音解決問題的。可是,同樣因為這種濃烈的人治色彩,已令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核心」了。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