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對華態度完全一樣」的看法是錯誤的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在很多觀察人士看來,對華強硬已成為目前美國華府的主流或者說兩黨的共識。美國又迎來四年一次的大選,謀求連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兩人「誰對華更強硬」的比拼,更加深了這種印象。這是否意味2020年美國大選中不論誰贏,特朗普式的對華外交政策都將會延續?特朗普的反華外交到底是一時的,還是有其歷史背景?

拜登(Joe Biden)選擇牙買加-印度裔民主黨女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作副總統候選人,受到美國民主黨內及「建制派」(老華盛頓)的普遍讚譽;8月17日-20日,民主黨舉辦了全國大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簡稱DNC)——疫情之下通過電視轉播,佔據了電視黃金檔的一個美國歷史上空前團結、勝利的大會。

民主黨從左到右各路政客與力量摒棄前嫌,齊心協力集結在拜登與賀錦麗身後,力爭在2020年大選把特朗普(Donald Trump)拉下馬。在美國左翼/進步力量/民主黨/華盛頓精英/高知群體看來,民主黨內進步派(progressives)和中間派(centrists)之爭相比打倒Trump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

奧巴馬(Barack Obama)的講話對這次大選做了高屋建瓴的定義,稱其是關乎美國民主、價值和治理的未來歷史事件。他把整個Trump政府及其班子都排斥在美國核心價值與精神之外。

Biden則稱大選是關乎美國靈魂(soul)的。為了挽救美國的靈魂,就應當投票支持Biden(反對Trump)。

8月17日至20日民主黨線上黨代會舉行,拜登和賀錦麗正式接受提名(點擊放大觀看):

+6

這是民主黨、建制派及有識之士對這次大選的定義:把這次選舉拔到了空前的歷史高度:它關乎美國的制度、政體、價值、靈魂,國際聲譽與地位、一切先祖、先烈、前任所努力奮鬥的,如果再交給Trump執政四年,將毀於一旦。

民主黨政客們呼籲百姓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難出來投票,並且毫不掩飾地稱共和黨及反動派將採取一切手段妨礙弱勢群體投票,要早點去郵寄選票;要做好準備排隊數個小時。在兩黨和兩股力量的激烈鬥爭中,民主黨政客被迫將美國民主存在的各種問題及弊端進行了最為充分的揭露。

說實話,聽到民主黨這番呼籲後,很難不認為美國的選舉制度存在各種各樣的嚴重問題,各種不利於弱勢群體的缺陷,這樣的制度不可能是公平的。

在中國人眼中,美國民主是燈塔。在西方世界裏,美國民主只是西方民主中的一種,是某種特別的存在,只不過這個國家有3億多人,政體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最強大,要通過自己的身材和體重代言整個西方文明,把自己塑造為民主的代言人。而從最近幾年美國經濟社會及種族不平等加劇及逐步出現的社會內爆看來,美國制度在西方體系內部看,也不是什麼好的制度,至少離「完美」或「燈塔」距離十萬八千里。

筆者一直認為,對美國一定要平常心對待,要了解美國。要深入到美國的國內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去了解美國。了解美國的理由在於:1)美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極為強大,中國只要崛起,就勢必會和美國相遇、碰撞、衝突,所以必須了解美國。2)只要中國崛起,就需要和美國及其盟友有非常深入的經濟接觸,會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3)如果中美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反過來影響中國自身的利益;4)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中的人口大國,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中國未來可能遇見的,了解美國,可以幫助中國準備應對這些經濟社會問題。早年我們研究日本,現在我們可以研究美國。他們都是中國的前車之鑑。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美國。

大國博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國人深入了解美國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美國人深入了解中國。只要中國人主動縮小這種認知差距,比美國更加了解對方,那麼我們就更容易在博弈中佔有優勢地位。這種博弈並不一定是衝突,更不是戰爭,而可以是競爭合作。

今天探討一下Biden——美國的民情,以及種種民調數據表明,Biden-Harris組合很有可能取代Trump上台。中國人們關心的是,Biden的外交政策會如何?

筆者在8月8日已經寫過一篇《Trump或時日無多,等待Biden的新氣象》,預測Biden上台後將迎來比較好的中美局勢。

在奧巴馬第二任期,拜登主導了中美關係。圖為2015年9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出席拜登在國務院聯合舉行的歡迎午宴。(Reuters)

自從民主黨的DNC以來,筆者又看了美國媒體更多的文章評論,收聽了許多radio talk / podcast,更加了解了美國左右翼評論家對Biden外交政策取態的前瞻判斷,我覺得可以和國內讀者做一分享。

首先,國內人士之前絕大多數並不關心美國白宮的外交政策。他們可能因為特殊的當代歷史事件(例如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911及入侵阿富汗及伊拉克)對美國外交有所了解,但總體上並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跟蹤者,不瞭解二戰以後特別是冷戰以來的美國外交策略,不瞭解國際關係的各種理論說法,更不瞭解美國政治。儘管許多人透過《紙牌屋》等美國政治劇,對美國政治形成了一些粗淺的了解。

大多數人是在Trump當政之後——特別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後開始關注中美關係的。自2019年香港事件、華為事件、2020年的COVID-19疫情以來,由於Trump政府及美國國會強勢打擊中國,使得人們開始空前的關注中美關係,並且基於過去兩年多的經驗,迅速形成了幾個看法:

1、 Trump的做法(單邊主義、強硬出手遏制)就是美國外交政策與取態的代表,或者說至少是現在和未來的代表;

2、 反華反共是美國的共識(觀察更細微的人會說,反華是「華盛頓兩黨的共識」),反華鷹派將主導美國政治;

3、 反華/反中是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乃至核心的主題;

他們認為,Trump代表了美國永久性的外交政策,後續,無論美國換哪個黨上台,對中國都將是一樣的:即Trump制裁華為、宣稱COVID-19為Chinese Virus、制裁TikTok、在南海/台海挑釁、全面打擊中國在美國的利益(包括留學生)這種手段都將是常態化的。

筆者認為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只是站在2018年至2020年(特別是2020年)這個時點,「發現」了美國政治。在漫長的人生裏,他們第一次開始關注美國的對華外交政策了。

誠然,2018年以後,美國看待中國問題確實不同了:中國被一個托盤托起來了,突然扎眼地出現了在美國人的視野面前。過往,美國只關心在中東的利益,只把俄羅斯視為主要地緣政治競爭對手。2018年以後,中國走進了美國的視野,進入了共和黨的話語中心,一下被認定為美國的重要戰略對手。中國對美國形成的挑戰,是兩黨主流政客(包括老華盛頓)無人能夠拒絕承認的。

但既便如此,也並不代表美國兩黨政客都認為,中國問題是最主要的,要用最鷹派的、單邊的外交政策來鉗制和打壓中國。

筆者的判斷如下。

一、美國外交的政策一貫性

美國在二戰後有一個一貫的外交政策,儘管這個外交政策的策略與邏輯可能在短期內為某個政客所打破,但長期來看是自洽和穩定的。

從目標上看,美國在政治上尋求在全球範圍內推廣自己的核心價值及美式民主,特別熱衷關注美國定義的人權問題,且以美國價值觀為導向,將人權與經濟社會權利進行一定的對立;經濟上,則推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原教旨)市場經濟、全球化。這個導向由美國的經濟意識形態所驅動(人們發自內心的相信),但服務的是美國的大工商業及金融家。

從手段上看,美國一是要大力發展軍事能力——要掌握在全球任何角落進行軍事部署的能力,需要的時候可以給出大棒。二是注重發展盟友關係,拉幫結派,依賴好夥伴。通過alliance/coalition,確定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利益。三是敢於出手,用自己的軍事能力去保護自己的朋友。班裏有同學被欺負了,班裏的老大哥就要親自出頭擺平。四是敢於將軍事實力用於落實自己的價值觀。這一條筆者特別提出,即美國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秩序和價值觀(而非單純的經濟利益)而出手。並不是每一個美國政客或每一屆政府都這麼認為,但這是美國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抽象精神和理念。它具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

我們再看今天的中國,是有很大不同的。

從目標上看,中國沒有在全球推廣價值觀和模式的野心。中國提倡「四個自信」,是要在國內確立自己的模式和制度;中國還在不斷改善和確立自己的治理模式(以「兩個一百年」為時間導線);中國正在全球文明範圍內尋找自己的價值、位置、差異化的存在,理解自己,了解他人,然後找到自己的存在。遇到一些不錯的具體政策或想法,中國是願意宣傳的(譬如如何抗疫),但中國還沒有到在全球範圍內系統性推廣自己政體模式和價值觀的程度。

對於中國來說,現在的任務依然是為國內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與美國關係交惡是它所不樂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強調「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圖為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在吉林考察調研期間,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身後的「擁抱和平」四字很是醒目。(新華社)

中國的目標就是民族復興,把自己國家的事弄好。其他一切都是服從這個目標的手段。中國不像美國一樣有拯救全人類的「情懷」或野心。

這就決定了中國外交政策裏的核心價值觀:各管各的。你管好你的,我管好我的。我不管你,你也別管我,大家各自搞好自己。尊重各自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友好合作,但互不干涉。

基於「自顧自」的這一條,中國也就不容易做一個能夠領導「全班同學」的班長,如果有同學被欺負了,或者家裏出事了,中國的態度是不干涉。如果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中國有可能會提供援助,但如果遇到武裝衝突(譬如兩個國打架了),中國會在全球範圍內幫助自己的盟友嗎?或者一國出現嚴重的政治動盪(例如族群迫害),中國會在聯合國發起議案,並主動提請動用自己的軍事力量嗎?不會的。中國關注的是自己,不管其他國家的事,不想惹麻煩。同時,如果今天去幹預別國的事情,明天自家事也可能會被別國干預。

大家看到,這其實是一種孤立主義(isolationism),除了自衛之外,絕對不會干涉他國事物。

這種思維也會影響中國的外交話語。當他國(包括民間或政府)對中國國內問題進行質疑或譴責時,我們的條件反射是「粗暴干預中國內政」,不就事論事的反駁,而是訴諸「互不干預」原則。

這種孤立主義適合韜光養晦,但顯然不能幫助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尊重或仰視。

美國和當年蘇聯「老大哥」的地位,就是靠在全球各地出手幫助自己小弟來實現的。當然,這種做法也可以被理解為霸權主義和新時代的帝國主義,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去看。但不在國際上出手,只管耕好自己的地,也是沒有辦法建立全球地位的。

所以中國和美國存在根本不同。中國按照自己的邏輯去管理自己「孤立主義」的外交。而美國則用自己的邏輯(即全球佈局、全球霸權)去理解中國,認為中國只可能和美國一樣,只不過是暗地裏行動,因此造成了猜忌、懷疑、不信任、不可調和的誤解及衝突。

現在我們回到美國。Trump的「美國第一」(American First)就是對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的「推倒」。

——不再強調盟友和同盟建設,可以隨便打擊和傷害自己的傳統盟友;
——不再注重多邊主義,認為單邊主義就可以了,只要達到目的就行,不用費那麼多事情;
——不需要去迎合、取悦或拉攏政治政體文化和自己相似的國家。所以,可以和普京、金正恩等權威主義政權搞好關係;
——不再循序漸進,對每一個對手國採取漸進措施(即考慮多個議題的,做一定的交易,在某一個議題內取得漸進性進步),而是採取強硬措施,一步殺價到底,逼壓對方(Trump對中國的策略);
——不再注重美國自己的國內問題、不再注重價值導向和「以身作則」;
——敢於徹底的厚顏無恥、徹底的雙重標準,可以出爾反爾,可以不顧及誠信,不顧及政策的延續性,甚至不惜把自己變成流氓國家;
——不再尊重國內及國際秩序與制度(institutions),國內的即情報機構、國務院、五角大樓等;國際的包括聯合國、國際法、國際習俗等;
——不考慮政策的歷史性:任何一國的問題都很複雜,有歷史原因,需要具體去研究,不能剝離歷史粗暴處理;
——不認為外交政策應該由精英制定,而應該「還外交於民」,徹底由老百姓的民粹情緒決定。老百姓認為我們應該從敘利亞撤出,我們就從敘利亞撤出;

Trump的邏輯是美國第一,實際上是他的基本盤(即中低層白人)第一。只要基本盤喜歡的,就可以隨時成為政策。

+2

但Trump是無法打破美國外交政策一貫性規範(norm and tradition),正如他無法打破美國政治其他的規範和傳統一樣。只要Trump落選,他四年的短暫經驗將無法沖掉美國過往的外交實踐。這些外交實踐將很快被「恢復」。

二、美國的首要關注點:是自己的國內問題,並非中國問題

2020年,美國多數人的首要關注點:1)COVID-19疫情問題;2)經濟問題及國內三到五千萬人失業問題;3)BLM/黑人族群矛盾/警民衝突問題;4)撥亂反正:恢復美國正常的政治秩序(包括國際國內)。

「中國」並不是美國人心目中很重要的問題。

此刻的中國人往往會非常擔心中美在南海/台海擦槍走火,似乎覺得隨時可能開戰,危機迫在眼前。反觀美國人,如今大選前如此多的政治評論鮮有提到中國,更沒有提到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甚至戰爭的。

對於國內問題如此深重的美國人民來說,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和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甚至戰爭。當然,這個問題距離他們如此之遠,根本沒有進入他們的腦海。但對中國人來說——包括高級知識群體——中美開戰似乎是某種很快要到來的真實威脅(imminent threat)。

這種認知差異就代表了某種不對稱:在中國人的眼中,「中國」是美國面前的一個極大問題,是美國社會與政治的眾矢之的,衝突在醖釀隨時可能發生;在美國大眾眼中可能是:「中國?中國怎麼了?」

中國不是美國人眼中的首要議題。筆者建議中國同胞們都鬆口氣。

Biden/民主黨上台將專心應對美國本土的各種嚴重問題。只要不嚴重危及到美國的即時利益,都不是他們眼前要處理的主要問題。Biden將採取多邊主義策略,與中國重新開展建設性的對話。Biden可能重啟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但也將是一個與民主黨左翼充分討論,深思熟慮的TPP,而不是奧巴馬時代TPP的簡單延續。

如果民主黨也不是中國的粉絲,那民主黨會不會也像共和黨一樣,把矛頭也對準中國呢?這也就牽涉到第三點:

三、美國並不是兩黨都會訴諸身份認同政治,通過抨擊中國轉移矛盾

共和黨之所以極力黑化中國,乃在於共和黨搞的是右翼政治,即放大族群/種族/社群/血緣//部落/文化矛盾的民粹政治。Trump通過挑撥這種政治情緒及仇恨成功上台。

特朗普挑戰非傳統甚至極右翼的思維迎合了不少白人的訴求,這是他能入主白宮的基礎。(AP)

共和黨在過去幾十年也已發展成為富豪階層(plutocrats)和中低層白人的聯盟,前者關注的是低税收、低福利的原教旨市場經濟;後者關注的是傳統價值觀——槍械權、福音派基督教、白人身份政治。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聯盟。在這種聯盟之下,共和黨得以通過狹隘的身份政治,轉移了中低層白人對經濟問題的注意力。他們可以在痛斥墨西哥人和中國的同時,喪心病狂的推動為富人減税的「反動」政策。

通俗的說,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富豪們迎合、利用甚至反過來組織發動中低層/窮困白人的族裔偏見與仇恨,將經濟矛盾轉變為族群/部落政治矛盾,最終維護了自己的利益。

民主黨的政治和共和黨完全不同。民主黨是由高知分子、都市文化下長大的年輕人、少數族裔組成的聯合體。民主黨關注的是從根本上應對、解決經濟社會不平等問題,而不是通過族群政治/右翼政治對外轉化矛盾。民主黨的話語將是:批判Trump應對COVID-19不力,正確地指出COVID-19將進一步加大美國的貧富差距,並需求經濟補救措施、民主黨的痛點不在歸責和譴責中國。

民主黨也會在香港、新疆議題上做必要表態,對中國政府進行抨擊。但那是美國主流外交政策的「政治正確」選擇,這種抨擊是表達美國的姿態,不是驅動民主黨的政治力量。

即便都就同一議題批評中國,即便都對中國不友好,共和黨和民主黨也是本質不同的。在疫情之下,Trump的最大政治就是反華,反華就是一切,是美國右翼政治的燃點。而民主黨的最大政治、最大燃點是反Trump,恢復美國的政治秩序,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要歸責於Trump(而非其他人)。

結尾

美國在二戰後保持了一套外交政策主線。Trump嚴重偏離了這條主線。Trump所代表的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常態。如果Trump不能破壞美國其他的政治建制,那也不能破壞美國的外交傳統。

假設Biden-Harris上台,將着手「正常化」美國的外交,將美國的外交恢復到2016年及以前,恢復到一個其他國家可以理解,一個中國可以預測並管理的狀態。民主黨的政治內核也決定了其不會以右翼民粹政治為基礎,為了轉化國內矛盾而去抨擊中國。

筆者以為,認為「美國兩黨在中國問題上將完全一樣,沒有差異」的看法是錯誤的。之所以有這種看法,主要是因為美國外交政策關注的時間太短,對美國國內政治及政黨政治的不瞭解,對西方左右翼政治的差異缺乏理解的緣故。

原標題:Trump的反華外交並非美國傳統的外交政策
作者: tuzhuxi(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