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期推遲和劉鶴對話 特朗普更擔心協議作廢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8月18日在亞利桑那州出席一次活動時承認自己「無限期推遲了同中國的談判」。他提到,自己沒有興趣和中國開展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也沒有興趣和中國對話。就是否會退出第一階段協議,特朗普表示,會重新審視。

就推遲和中國對話的箇中原因,特朗普再次指控中國將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給全球,稱中國的處理手法令人難以想象(unthinkable)。特朗普承認,第一階段協議是一個很棒的協議,只是中國簽署協議後「立即用新冠疫情來打擊美國」。

特朗普的新姿態:拒絕對話、拒絕談判

特朗普所提到的對話是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原訂8月15日舉行、卻在未有新日期的情況下被押後的視頻電話會議。按照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規定,兩國須在達成協議生效半年後審視協議內容執行情況。

第一階段協議的核心內容是中國承諾在2020和2021年兩年內增加從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的產品,其中包括汽車、農產品和能源等。特朗普和劉鶴分別在協議上簽字。彭博社8月18日分析認為,即使中國從美國購買足夠的大豆、玉米或豬肉,兑現農產品進購承諾,但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中國可能無法兑現承諾。

+1

這種質疑聲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就一直存在,而疫情爆發後國際貿易體系受到拖累,這種質疑聲只會更大。但是,中國在兑現貿易協議方面似乎沒有違約。路透社稱,今年4月,中美雙邊貿易額較3月份增長近43%,達到397億美元。中國重新超越墨西哥和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從白宮經貿團隊的表態來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兑現協議內容的表現還算滿意。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8月13日強調,和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展很順利。他說:「我們與中國在其他事情上有很大的分歧,但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來說,我們是契合的。」

美國財長姆努欽等人支持通過商業收購的方式限制中國企業字節跳動(ByteDance)在美業務,而非通過行政令的方式全盤封殺,也是為了避免激化同中國的商業關係,影響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

也就是說,在特朗普看來,無限期推遲和中國的對話,和中國是否兑現貿易協議承諾沒有直接的關係。畢竟中國大量進購美國農產品也很難讓美國經濟現狀有大的改觀。

假如特朗普單方面取消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原因不是因為中國未兑現承諾,而是因為疫情因素。這和他上半年威脅取消協議的立場稍稍有所變化。這種誇大疫情因素或中國元素的做法,符合特朗普在大選最後3個月的對華強硬策略。最近的幾場記者會,特朗普堅持使用「中國病毒」(China virus)或「中國瘟疫」(China plague)指代新冠肺炎病毒。

之前路透社引述熟悉會議安排的消息人士的話說,白宮同劉鶴視頻會議被推遲是因為中方因素所致,也就是中共高層按例在北戴河舉行的夏季會議。特朗普強調是自己無限期推遲對話,就是為了繼續繼續展現對華強硬的姿態。

若撕毀協議 特朗普面臨風險更大

這種拒絕對話,或者將未來短期內中美對話的大門關閉,真的能夠起到對華強硬的效果嗎?現在,中美在外交、科技、軍事、意識形態等領域交惡,只有僅存的貿易事務溝通,如今也被特朗普叫停。那麼,中美如何推進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及監督?

2020年5月29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在白宮玫瑰園聆聽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講話。兩人目前是勸說特朗普保留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主要力量。(AP)

這就是特朗普面臨的尷尬境遇。一方面,他自詡自己的是一位「偉大」的談判者,能夠達成「完美的協議」,現如今卻因為疫情等不相關的第三方因素拒絕貿易對話;另一方面,特朗普一直將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視為自己強迫中國簽署的有利於美國的協議。中國半年來遵守協議內容,進購大量美國農產品,這使得特朗普很難單方面找藉口撕毀協議。

而且,在11月3日前這段有限的時間內,如果第一階段協議作廢,一些農業州,甚至是搖擺州的選民可能會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考慮,反而是特朗普更擔心第一階段協議執行風險加大。即便中國兑現一些協議指標方面可能有些難度,但至少需要時間的考證,要等到2021年。從目前或短期來看,中國並沒有食言,而是認真兑現協議內容。

所以,「無限期推遲和中國的對話」其實是有一定的時間和心理預期的。而11月3日的大選應該是一個節點。

如果在此之前白宮重啟和劉鶴的對話,按照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的邏輯,就是向中國示弱。因為他的對手拜登(Joe Biden)就注重在對話中以優勢地位和中國開展對話。大選後重啟對話理所應當,特朗普完全可以自圓其說。畢竟選舉結束,一切塵埃落定,特朗普沒有選舉壓力,必然會注重如何談「交易」。

特朗普緩解這種尷尬處境的做法就是不輕易將貿易協議當做升級中國牌的靶子,而是繼續在香港、台灣和中國企業在美業務等方面集中發力,滿足其大選年升級打中國牌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