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安全網搖搖欲墜的美國總統
華府自3月以來雖已接連推出巨額紓困方案,但恐怕難阻國家邁向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放眼全球,美國擁有相對健全的社會安全網,諸如失業救濟金、食物券、退休金等措施。然而在疫情水深火熱之際,總統特朗普以拖延或豁免薪俸稅作招徠,有意無意地削弱社會安全網之舉,會否弄巧成拙?
上周四,肯塔基州路易維爾(Louisville)出現一列長長的車龍,經過聯邦政府大樓時一直響咹,向該州參議員、參議院共和黨多數派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表達不滿。
「Mitch趕快還我金錢!」這批小巿民、商家都指摘,麥康奈爾過去數月三番四次阻撓國會通過援助撥款。不論失業人士,還是餐廳東主都急需政府提供救命錢,就算政府早一輪派發的支票,卻已不夠應付生計。
42歲的市民Kenny Saylor表示,失業援助金的確協助他度過時艱,但華府再沒有批出更多的援助,令畢生作為「共和黨死忠」的他,對麥康奈爾等一眾共和黨老大感到非常憤怒。作為傳統紅州的肯塔基,縱使疫情不算嚴重,但同受失業及糧食不足問題困擾,當地民眾都要求政府馬上撥款紓困。
這相信也是廣大美國基層民眾的聲音。
回看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上任後推出多項「新政」(New Deal),其於1935年簽署的《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更被視為美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社會保障方案,涵蓋養老金、退休保險、失業援助金、食物劵等,編織出一套先行的社會安全網。眾多政策一直修訂並沿用至今,影響着數千萬計的美國平民百姓。
久遠的福利政策之辯
美國的福利政策長久以來備受爭議,也是兩黨,以至黨內拉鋸不斷的話題。加州大學法學教授Mehrsa Baradaran 4月於《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撰文指,美國人對於福利政策的觀感建基於一套根深柢固的社會觀念,認為貧窮是因為個人失敗導致,而非制度性問題。在尼克遜總統、保守派評論員及經濟學者等渲染下,很多美國人都相信貧窮是「人們自找的」,而這個階層通常跟非裔黑人劃上等號。
像列根指摘有人「呃綜緩」,克林頓批評人們「依賴福利」,把貧窮問題怪到窮人頭上,可謂一件常勝的政治工具。
可是,這場疫情對於經濟的全方位衝擊,也許改變了不少人對福利政策及安全網的理解和觀感。像一些以往在稅階頂端的白人商家,在這次疫情下為了保住生意及員工,都不得不申領薪酬保障計劃援助(PPP)。以往抱怨只「交稅養窮人」的中產階層或中小企商人,今次都成為了派錢方案的受惠者。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洛斯金公共事務學院Martin Gilens向《洛杉磯時報》 指,「COVID-19可能會是一次改革性的經驗。人們廣泛認同政府施政失效,或許讓我們進而思考應如何處理不平等及貧窮問題,因而轉向接納較貼近歐洲福利國家的模式。」(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2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7日), 文章原題《社會安全網還有削弱餘地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