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勵志書籍無助進步? 回應4大缺點學習如此睇書…|自我管理

撰文:方格子
出版:更新: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反對勵志書籍的聲音,反對者可能認為,這些文章沒有用、不好用,或只是暫時讓人興奮。

其實心理勵志類別很廣泛,有個人成長、勵志、心理諮商、情緒管理、人物故事等。(Unsplash / Thought Catalog)

其實心理勵志類別很廣泛,有個人成長、勵志、心理諮商、情緒管理、人物故事等。這篇文章針對的是狹義的「勵志」類型。我會先列舉關於「讀勵志書」的正反理由、討論,再提我的觀點。

勵志書籍,作者通常會先說故事,寫自己或朋友的經歷,再穿插道理於文章中。

舉一些(我覺得是)勵志書的例子:

.《你要嘛出眾要嘛出局》李尚龍著
.《不要在該奮鬥時選擇安逸》老楊的貓頭鷹著
.《力量,來自渴望》戴晨志著

會提到戴晨志是因為,他是非常多產的勵志書作家,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他的書了XD

勵志書的優點?缺點?

+14

優點:

大家幾乎都有煩惱,可以在書中找到共鳴,或是激勵的力量。

1. 有時候讀者需要被打臉,才會下定決心去改變(看作者風格)。

2. 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輕鬆易讀(想想台灣人平均閱讀量...)。

缺點:

1. 故事只是講道理,並不會幫助你解決問題、讓你學到實際技能(如談判、文案撰寫、機器維護...)。

2. 從故事中總結出的道理,有時忽略了來龍去脈,很難直接套用。例如:有的故事教你要堅持目標,有的教你變通。真正的細節還是要自己琢磨。

3. 忽略大環境因素,把所有原因都歸在個人特質與努力上。也因為這點,有人認為這是資本家在洗腦一般大眾。

4. 成功的人士,可能會隱藏一些秘訣,或是陰暗面,但他不會說。

5. 被批評「道理其實人人都知道」。

針對缺點來討論:

故事只是講道理,並不會幫助你解決問題

也有人認為,讀書以後消化、規劃方向、付諸行動,是讀者自己該做的努力。

從故事中總結出的道理,有時忽略了來龍去脈,很難直接套用

讓我想起《極簡閱讀》這本書。書中有一個概念:「乾貨(濃縮的知識)」本身不好吸收,我們常要借助故事、例子的幫助才能吸收。

或許很難套用的原因是,這本勵志書提供的資訊太少、呈現方式不適合你。你可以選擇跳過不要看它,或是把自己覺得衝突的部分寫下來,利用這本勵志書去思考也不錯。

(不過,確實有的故事是瞎掰的,我也沒辦法......)

成功的人士,可能會隱藏一些秘訣,或是陰暗面

如果真的想學行銷、想學談判、想學投資......就直接去看該領域的書吧?

商業類型書籍如何挑選,或許可以參考《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該書敘述如何閱讀商業書籍。其中的選書十一招,例如「經理人類的書,作者要挑創辦人或中興功臣」、「向顧問取經」等等,作者告訴你哪些人寫的書可以參考,哪些人通常沒有實際功夫。如果作者沒有相關經驗,那麼可以改看別人寫的書。

另外,如果你覺得「勵志書很爛,憑什麼暢銷」,該書也有一個概念:可以讀「書以外的內容」,思考該書是如何被包裝、行銷的。

討論總結:自己要行動、換別的書看、換別的書看(嗯......不要打我)

我的觀點

這些勵志書會出版,代表一定有市場,而且就銷售量來看需求還滿大的。我認為,只要勵志書不要傳遞錯誤訊息,能夠在某個時間,激勵某一些人改變自己的行動,那就是有意義的。某本書不適合你,或許是因為你已經過了那個成長階段。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這本書,陪伴我度過大考的歲月。這本書是所有勵志書中最棒的嗎?我不覺得。只是在當年準備考試時,我剛好遇到這本書,也看得下去,偶爾想起裡面的故事、精神。我不建議大家「只在乎曾經擁有」,每本勵志書只是草草讀過,一本接著一本。

如果要看的話,找一兩本自己能讀得下去的書,重點是實踐,但不需要事事照着書做,也要學會隨時修正。

也許最該養成的,是判斷「內容是否需要執行」與「修正」的能力吧!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樹莓寫寫字,原文:隨筆 | 勵志書到底好不好?其實要看你怎麼讀

相關文章:年紀唔細行為舉止仍幼稚? 10項特質成熟人士才擁有!|自我管理

+10

相關文章:容易怠倦、一肚餓就嬲 8個特徵判斷你是否高敏感人士|自我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