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便秘胃酸多易食滯?4大食療護脾胃飲蘿蔔汁都得!
食滯的經驗,人人都有過,尤其不少人愛食油膩、煎炸食物,更易消化不良導致食滯。在中醫角度,食滯很多時是因脾胃運化受影響造成,脾胃虛弱的更有可能吃少少已滯,而不同年紀的人脾胃狀況有異,食滯的症狀及成因、解決方法都有分別,以下由中醫師逐一講解。
撰文:健福堂註冊中醫師姚欣彤
所謂民以食為天,香港更有美食天堂之譽,不少人都愛四出「覓食」, 但吃得愈豐富,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積的情況愈趨普遍。
中醫把食積稱之爲「積滯」,即指人體因為內傷飲食,導致停聚中焦(即指腸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令飲食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腸胃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甚至胃腹脹痛、胃酸過多,或伴有大便不調。
不過,由於各個年齡層的體質有異,很多時表現出來的積滯都有不同特點,也影響到解決的方法各有不同:
18至45歲
18至45歲人士食滯的常見情況?(按圖)
常見病因:暴飲暴食,尤其過食肥甘油膩、辛辣刺激食物,或者飲酒過度
常見症狀:舌苔垢膩,飲食後會出現胃部和腹部脹滿、疼痛拒按,再進食的話症狀更甚;更嚴重甚至會有噯腐吞酸(胃酸倒流至咽喉又吞下)、嘔吐出消化不到的食物等情況,而大便則會粘滯且氣味腐臭,吐瀉後不適有所緩解
解決方法:消食導滯,理氣和胃
【食療】
1. 山楂麥芽水
材料:山楂15克、麥芽30克
做法:將材料洗净,用1500毫升滾水煎煮15至25分鐘,以出味為佳,可分數次飲用
2. 白蘿蔔燉汁
材料:白蘿蔔1條
做法:把白蘿蔔切成細絲並擠出汁,燉熱後分2次飲用,脘腹脹痛消失需停服
【按摩】
1.内關穴、合谷穴:用較強、刺激的力度掐揉兩穴各3分鐘
2.中脘穴、天樞穴、梁門穴、足三里穴:適中力度按揉各穴2至3分鐘
3.腹部:先用拇指指腹從中脘穴單一方向,推向肚臍50次,然後用掌心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分鐘
45至65歲
45至65歲人士食滯的常見情況?(按圖)
常見病因:此年齡層多因過度勞累、情緒緊張,而見體質較虛,一旦暴飲暴食或飲食不節,同時脾胃稍有虛弱,就可能導致未能及時健運
常見症狀:平時容易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慾會比常人小,但餐後隨即胃腹飽脹,按後有所緩解,嚴重甚或嘔吐、肚瀉,帶有食物殘渣,而大便稀爛
解決方法:消食導滯,佐以健脾
【食療】
健脾消滯湯
材料:山楂10克、麥芽30克、淮山及白朮各15克、陳皮1-2瓣、瘦肉適量
做法:將藥材洗净,瘦肉飛水洗净,然後用3000毫升滾水煲3至45分鐘,溫服便可
【按摩】
1.合谷穴、天樞穴、梁門穴、足三里穴、豐隆穴:適中力度按揉各穴3分鐘
2.腹部:先用拇指指腹從中脘穴單一方向,推向肚臍50次,然後用掌心圍繞肚臍,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按摩各3分鐘
65歲以上
65歲以上人士食滯的常見情況?(按圖)
常見病因:本身脾胃會較虛弱,更甚或因其他疾病導致日久損傷正氣,脾胃更易健運失司
常見症狀:平時容易神疲怠倦,面色無華或萎黃,舌苔色白,而且身體消瘦、形寒肢冷,而且大便清稀,一般稍以進食即感飽脹,食欲會明顯減退,胃腹綿綿隱痛、時作時止,按摩熱敷可暫時緩解
解決方法:健脾益氣,佐以消食
【食療】
健脾益氣湯
材料:黨參30克、淮山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北芪10克、麥芽15克、陳皮2瓣、南棗5粒、瘦肉適量
做法:先將藥材洗净,黨參、北芪切片,南棗剪半,瘦肉飛水洗净,然後用3500毫升滾水煲1小時,溫服便可
【按摩】
1. 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輕輕按揉各穴3至5分鐘
2. 腹部:先搓暖掌心,然後圍繞肚臍,以逆時針方向按摩3-5分鐘,以感到溫熱爲佳,再用掌心輕輕按住肚臍1至2分鐘
日常飲食需定時定量
最後,懂得處理積滯固然重要,但最好就是在避免發生積滯,因此控制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是做到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宜過飽過飢;同時避免過食寒涼生冷、辛辣刺激、肥甘油膩食物,選擇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相關文章:【胃痛】胃酸流倒胃脹多嘔吐因胃火盛?8種常見脾胃毛病湯水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