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民望拋離其他參選人 但民調仍可信嗎?

撰文:陳康怡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大選初選階段即將展開,本地傳媒不停引用美國媒體的民意調查結果,窺探選情發展。縱使民意調查百花齊放,過往出現不少預測失準的例子,包括英國去年英國大選前民意調查顯示,保守黨和工黨支持度不相上下,預料英國很可能會出現 「懸峙國會」的局面;結果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卻大比數勝出。類似民調失敗情況亦發生在希臘公投及以色列選舉。到底這對美國民意調查對今次選戰有什麼啟示?

美國總統初選將於2月1日展開,圖為特朗普參與共和黨初選辯論會。(GettyImages)

現時美國部分民意調查的回應率低於10%,原因是大部分美國人的溝通習慣,已從家用固網電話轉至手機。民意調查機構仍通過家用固網電話傳統方法進行訪問;再者接聽電話那一方須支付部分電話費, 市民不願意接聽電話,造成調查公司在接觸與識別「傾向投票選民」遇到棘手問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統計學教授斯蒂爾(Michael Steele)認為沒有科技配合,民調回應率偏低,民意調查技術須跟上美國人生活習慣。

 

美國調查機構pollster.com創辦人兼馬凱特大學法學院民意研究教授法蘭克琳(Charles Franklin)指出,很多年輕及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往往較少參與民調,他們都是隱蔽的「傾向投票選民」,因此調查機構應鼓勵這些團體參與政治民意調查,以提高民調信賴水平。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曾指出,各國傳媒如路透社、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的調查結果不同,其中原因是他們的調查日期、滾動日數及「傾向投票選民」的定義也不同,但大部分傳媒都沒有交代這些重要資料,令讀者只看到表面結果,縱使這樣港人仍愛追看民意調查,隔岸觀火。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