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中國意大利皆「封城」 《紐約時報》為何態度迥異?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始於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儘管在中國正逐步受到遏制,而在中國之外卻是愈演愈烈。中國內外之所以形勢迥異,固然有時間差的原因,應該也有防控方法和力度不同的原因。但是對於在中國已經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一些西方觀察者的視野裏依然是「錯誤的示範」,然而如果其他西方國家也採取了類似手法,則又是一種觀感。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就在不經意間將這種「雙重標準」展現了出來。

當地時間3月8日,《紐約時報》官方推特連發兩條Twitter,一條批評中國對疫情的防控稱,「為了抗擊冠狀病毒,中國將近6,000萬人置於封鎖之下,並對數億人實施了嚴格的檢疫和旅行限制。這場行動給人們的生計和自由帶來了沉重的代價。」編發自該報的文章《中國也許有效控制了疫情,但代價慘重》。

稍後又發一條報道意大利對疫情的防控稱,「突發新聞:意大利正在封鎖米蘭、威尼斯及其北部大部分地區,為遏制歐洲最嚴重的冠狀病毒爆發而甘冒經濟風險。」編發自該報的文章《意大利封鎖國家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對抗冠狀病毒》。

這兩條Twitter都在報道和評論為防控疫情而採取的區域封鎖手段,但是為什麼報道方式會有如何大的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1月23日中國武漢「封城」後,《紐約時報》曾有文章《專家稱武漢「封城」規模史無前例》稱,「封閉城市幾乎肯定會導致侵犯人權,而且在美國顯然是違反憲法的。」在該報後來夾雜着很多主觀評論的報道中,多次以多種方式從多種角度指示對「人權」的侵犯,例如引用「武漢的女權主義者郭晶(音)」的話稱,「她和其他志願者已經接到了許多居民尋求幫助的報告,說她們在家中受到家人的身體虐待。」

那麼,意大利封鎖本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否也會導致侵犯「人權」的結果呢?是否會將數百千萬人置於封鎖之下,並給他們的生計和個人自由帶來了沉重的代價呢?

在3月10日網絡中傳出的一個視頻裏,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名健身教練Luca Franzese自拍發出求救,哭訴自己47歲姊姊Teresa Franzese很可能因感染新冠病毒死於家中,急救中心一度拒絕給他檢測,自己被關在家中24小時,他還控訴「沒有任何人在乎我們,沒有任何政府部門給我打電話」,「意大利拋棄我們了」。

與《紐約時報》對郭晶所講的模糊信息相比,這段視頻顯然更接近現實,而且似乎更有分量作出侵犯和傷害「人權」的指稱。但《紐約時報》仍然有些刻意地強調中國與意大利之間的差異。例如在報道意大利「封城」的文章中表示,「一些居民對該法令表示歡迎。26歲的女服務員Miriam Ben Cheikh Amor說:『在中國,他們更加僵化。』『也許我們也需要一些。』」

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名健身教練Luca Franzese發出自拍求救。(影片截圖)

總之,在對中國和意大利封鎖區域以防控疫情做法的報道中,《紐約時報》的主觀傾向性比較明顯,對兩國似有兩套不一樣的報道基調,稱之為「雙重標準」不足為過。

這種「雙重標準」其實是基於一種特定的價值觀,延續對蘇聯「冷戰」勝利後的思維慣性,也就是肯定西方式「自由」「民主」、「選舉」等因素為特徵的理論邏輯和制度實踐,不然就是落後、不正確、有問題的,需要向西方學習。這種似乎無法祛除的意識形態偏見,已經讓不少自詡客觀獨立的西方媒體,失去了客觀獨立而不自知。

尤其是在對國際新聞的報道中,很多西方媒體甚至賦予自身一種價值審判員的角色,對中國等政治形態差異巨大的國家採取居高臨下挑剔批評的態度。不否認中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往往會被輕易地歸於政治體制;如果中國做對了一些事情,或者比西方做得更好,首先會採取懷疑的態度;即使勉為其難地承認中國的一些治理效果和優點,也要側重於其消極的方面,甚至試圖從雞蛋裏挑出幾根骨頭來。至於新聞的客觀、中立、理性,似乎都被拋到一邊去了。

即使是美國《紐約時報》這樣擁有很多知名度、很大話語權的大報也沒有免俗。《中國也許有效控制了疫情,但代價慘重》一文,就展現了該報在涉及中國報道時的傾向性,而在與對意大利相同做法的報道形成鮮明差異後,呈現出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