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朱凱廸:立法會議員接個案 與推動民主運動並無衝突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朱凱廸的意思不是說議員不應接個案,又或是無法忍受議員接個案,而是議員應該思考如何促進居民充權,引發不同的社區變革。不過…跟進個案也有助立法會議員與市民接觸,令求助者變成議員在社區的堅強後盾。現時不少地區組織和政黨,就是依靠這種接觸,來維持他們的社區網絡。接個案事小,增加關係和互信事大。
張秀賢
朱凱廸受訪時表示聽到鄺俊宇說一年可以接2,000個個案,覺得很難忍受。(網上影片擷圖)

候任立法會議員、新界西「票王」朱凱廸早前接受電視訪問時,說道:

我經常聽到鄺俊宇說的一句話,我覺得是很難忍受,他指他一年可以接2,000個個案。我覺得做立法會議員任務不是接個案,而是推動香港民主運動,突破政治困局。

這番說話引來不少民主派朋友批評,認為這種「假對立」貶低了立法會議員一直以來接case(個案)的做法。

多接個案 有助建立社區網絡

接個案跟進,為市民服務,其實是立法會議員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是涉及對政府部門的投訴,找議員代為投訴或申訴,必定是更有效用的方法。如申領政府資助或津貼、追究政府部門之失職或延誤、尋找適合部門跟進個案,議員辦事處也可成為最佳橋樑,協助市民處理。

此外,跟進個案也有助立法會議員與市民接觸,令求助者變成議員在社區的堅強後盾。現時不少地區組織和政黨,就是依靠這種接觸,來維持他們的社區網絡。接個案事小,增加關係和互信事大。

當然,我覺得朱凱廸的意思,不是說議員不應接個案,又或是無法忍受議員接個案,而是議員應該思考如何促進居民充權,引發不同的社區變革。不過,有些泛民主派議員不停跟進個案,其實也能為社區帶來改變,達致街坊充權。如早幾天,太和邨業主立案法團舉行選舉,因之前屋邨爆出「天價裝修費」事件,令居民意識到法團被某些建制派集團操控,最終原法團成員取得不足1%票數,未能連任。該邨居民由求助,變成與政黨、當區區議員開會、連結,然後組織業主支持,最終組成「太和的後裔」,成功推翻原法團。這個不正是社區充權的實例嗎?

10名新人組成「太和的後裔」,成功在換屆時取代舊法團。 (大埔太和邨管理費加價關注組fb圖片)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少數的例子,不代表所有的泛民主派也朝着這個方向進發。鄺俊宇每年接的2,000宗個案,可能大部分只停留於街坊找議員填信或簡單查詢的層次。可是,個案不論大小,都是街坊、社區組織工作,求助者不找民主派,可能轉個身就會找建制派幫忙,因此社區工作不論多細微,其實都應該重視之。

跳出傳統框框 作新社區嘗試

我記得在協助民主黨區諾軒進行批發及零售界的選舉工程時,當中不少願意提名和投票支持區的,也曾在社區向民主黨求助。有時我們可能認為社區工作只跟區議員又或是直選立法會議員才有較大關係,但當慢慢探尋下去,就會發現這種社區關係網有助打開不同的戰場,令非建制派陣營可以尋求更大空間,引發更大的社會變革。

最近經常有些想法,例如立法會議員是否能捐出三分一人工予社區不同的組織者?組織者可以以計劃書形式向議員申請小額活動資助,以籌辦不同的社區活動,如漂書、社區表演、手工班等不同規模的活動,讓街坊組織者可以發揮創意,進行各類組織工作。假如一名議員每月捐出3萬元,每個活動可以分得1千元,一個月就有30個不同的社區活動;30名議員加起來,一個月就可以有900個社區活動舉行。這樣做,其實都是為了令社區活躍起來,收加強連結之效。

搞運動與接個案,其實並無衝突,反而可相得益彰。但在大傳統之下,能否有小空間作出新的社區嘗試,這就是議員和政黨要思考的地方了!

 

【編按:文章原題為「搞運動與接個案」,現題為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