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遊樂場.上】會說故事的遊樂場 為何小孩玩礫石木屑?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男孩小步併大步跑向煙囪遊戲塔,來到鑽籠爬架底部往上眺望,皺一皺眉頭,一手抓着鐵架,另一手再提高點放上去,腳也開始屈曲起來,一層層往上爬。他時不時轉頭看看自己爬了多遠,又止住了動作,猶豫了兩步又再向前去。愈來愈鑽進遊戲塔深處,緊繃的臉漸漸放鬆下來。

華山大草原遊樂場是台北市政府的實驗企劃,花了兩年時間,讓孩子從頭參與其中,企劃按聯合國兒童公約的兒童參與權,觀察孩子怎樣玩,讓他們表達自己想要什麼,是「for children, by children」的案例。(歐陽翠詩攝)

花了不少力氣,攻上頂端,來到長長的管狀滑梯前,看不到外頭,來個小小的獎勵,溜下去。衝擊力帶來了快感,他滿足地笑了起來,發覺比起第一次走緩坡踏階一下子鑽進塔裏,感覺爽多了。

這個小男孩既可以是你的孩子,也可以是他的孩子,來到台北華山大草原遊樂場,小朋友都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挑戰,沒有誰比誰落後,各自以自己的步伐前進。近年台灣打造了一座又一座的特色公園遊樂場,一場由媽媽們發起的「不要罐頭遊具」革命,從雙北(台北市及新北市)掀起全台的改革浪潮。

從小朋友的期盼和玩樂表情,可以看到這些努力爭取回來的公園讓孩子從手機遊戲世界回到遊樂場。「特色公園遊樂場」有什麼特色?背後又如何一路走來?香港的爸媽們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如何成長?

煙囪遊戲塔內的鑽籠爬網考驗幼童的體能和四肢協調,讓小孩學習建立信心。(歐陽翠詩攝)

現在:激發童趣進行曲

先休息一下,這次走容易的道路,小男孩從較平坦的爬網鑽進去,發現了一個望遠鏡,看了一會,心中有疑問︰咦,為何對面有座煙囪?抓了抓頭,再溜下滑梯,看到了站在木屑上的媽媽,一手搶來媽媽手上已喝光的手搖飲品杯,放進了幾塊木屑,說︰「請你喝的珍珠奶茶!但你要答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邊又有煙囪?」

媽媽跟他訴說以前這裏是酒廠,故事還沒說完,男孩又問︰「那為何入口那邊有火車軌?以前這裏有火車嗎?」男孩猜對了,這裏以前是華山役站,酒要由小火車運到別的地方去賣。他作狀裝出了火車的轟隆轟隆聲,就往沙坑處跑跳着過去。

遊樂場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主題,在地化述說當地的故事,這就是現在台灣的做法之一。木屑、礫石的材料取代了塑料鋪面,讓小朋友發揮創意,玩不同的遊戲,讓遊戲不只發生在遊具(遊樂設施)間,而可以在公園的每一角落。這種自然遊戲,是在人造環境中模仿天然環境,讓離大自然很遙遠的居民可以在遊樂場中接觸到大自然的氣息,不用按既定的規則去玩,也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遊戲環境,學習評估風險。

小男孩走到沙坑,水沿着三層圓丘台階邊緣流下來,把沙子堆上去,都濕了,再拿下來做造型,和旁邊的男孩比併着誰做得漂亮。

這是台北市第一座由孩子們設計的遊樂場。林亞玫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下稱特公盟)的召集人,也是一位母親,這個遊樂場有公民團體和孩子的參與。她解釋,以往的沙坑可能只是擺一些硬體設施,這個沙坑卻把孩子的行為考慮進去。「因為孩子在沙坑時最喜歡為沙加水,我們直接把水的元素加進沙池裏面,可以在裏面摸水,孩子也會順着水道把車子、葉子放進去,而不只是加個設施。」

像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華山大草原遊樂場從策劃階段廣招全國小朋友擔任小設計師,徵集了不同孩子的點子,小朋友參加了工作坊和不同的活動體驗,了解觀察基地環境,一同創作出他們理想中的遊樂場。

林亞玫指着女兒的創作,說女兒每次來到公園也會跟她的朋友分享這是她的作品。(歐陽翠詩攝)

林亞玫再解釋,「兒童參與」不是他要什麼你給他什麼,因為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夠。「他只能說他要鞦韆,但他不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他要盪高,他要搖擺,他要跟家人一起享受那份成功感。我們要看到他語言背後的行為是什麼,因為知道你喜歡加水,知道你要爬高,知道你愛奔跑,就把這些元素加進去。小孩也很喜歡這些環形的跑道,跑來跑去。」

在出入口連接鐵軌的火車隧道,其中一面展現了華山車站的歷史,另一面也有由參與工作坊的孩子創作的馬賽克貼畫。

林亞玫分享,「我女兒的作品也在,她每次來到公園就會跟朋友說她的作品。這賦予的意義不只是孩子來參與,而是你的參與令遊樂場改變了,那以後你長大的孩子會不會來關心自己的土地?她經歷這麼長的參與,會說哪個遊樂場好玩,這是兒童賦能,她自己有能力,看你願不願意蹲下來聽。這一群孩子每次來就找自己的作品,再跟朋友講。」

能有現時的特色公園遊樂場,過往的媽媽們付出了不少努力,她們如何一路走來?詳看︰【台灣遊樂場.中】媽媽組成公民團體 各縣市推動改革

上文節錄於第19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3日)《台灣遊樂場發展三部曲 寶島媽媽推動特色公園改革浪潮》。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