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歐】衣食住行皆政治 英國人為省錢放下「檔次」成見
2008年改變了英國超市的生態環境。該年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英國自然也不能倖免於難,通脹率大增,企業出現裁員潮,家庭收入下降。然而,四大超市依然「以不變應萬變」,一如既往,根據通脹調整價格,務求維持利潤。然而,顧客的實質購買力下降,每次去超市購買的貨品愈來愈少,唯有轉戰折扣店一試。這一試,改變了往後的行業生態。
承接上文:【脱歐】外來超市新星撼贏本土名牌 折射英國政經變遷
對Aldi而言,當時其在英國發展也到了轉捩點,約有400家門市、與生產商建立良好網絡、提供廉價而質量合理的貨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突如其來的經濟不景猶如天賜良機,傳統超市的緩慢反應更是一大助力,讓廉價超市有了可乘之機。消費者後來亦意識到,Aldi產品固然如預期般廉價,但去購物也並非如想像中討厭,因為,原來不少鄰居也會來這些折扣店購買日常生活所需。
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人文地理學家Peter Jackson認為,在Aldi崛起之前,去超級市場購物是身份象徵,英國人喜歡身邊的顧客都是與自己差不多社經地位的人,被這樣的氣氛包圍,讓他們更自在、舒服。過去,英國母親擔心自己孩子會因為飯盒中滿是Aldi的食物而被同學嘲笑,但現時疑慮卻一掃而空,Aldi的嬰兒紙尿片更是全國第二受歡迎品牌,僅次於Pampers,在母親群中大獲好評。Aldi的零售專家Richard Hyman表示,現時該店的顧客是不分階級的,因為無論是高收入或是低收入家庭,均希望節省支出。
或許可以說,英國經濟愈差,廉價超市的業績愈好。2017年,Aldi首度超越Co-op,成為英國第五大超市,如今的市佔率高達7.5%,逼近排名第四、市佔率為10.6%的中檔超市Morrisons。2018年,Aldi在聖誕節期間的銷售額更首次突破10億英鎊大關,單是聖誕節前夕一週便創下了3億英鎊的紀錄,成績亮麗。四大超市憂心忡忡的是,這兩家折扣店仍在快速成長,不斷有新店開張,甚至慢慢「入侵」較富裕的城鎮和地區,擴大影響。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Aldi在英國成長潛力依然巨大,目標是在三年內擁有1,000間門市,在去年3月,數目剛過800。英國滙豐銀行分析師Dave McCarthy甚至認為,根據Aldi和Lidl過去的表現、擴張計劃、發展潛力,他們的市佔率有機會達到20%以上。這個趨勢,恐怕是上文提及那位Tesco時任董事總經理難以預料的吧。
迎合不同檔次消費群的超級市場在行業的市場份額,素來被視為英國經濟寒暑表,如今兩家德國折扣店挑戰四大超市盤據多年的龍頭地位,對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國」,甚有啟示。
每年聖誕節過後的兩周,不同超市均會來個「賽後報吿」,各大傳媒亦會爭相報道該年冠軍寶座花落誰家。截稿之時,結果尚未公布,英國人對前景有多大信心、消費模式有何轉變,很快揭曉。順帶一提,根據英國最大抵押貸款銀行萊斯銀行集團(Lloyds Bank)調查,在Waitrose附近街道地區的平均樓價,比靠近其他大型超市的高出約44,000鎊;鄰近Marks & Spencer的則高出約40,200鎊;Sainsbury's緊隨其後,高出約33,000英鎊。這個關係未來會否因廉價超市搬進而有所改變?銀行沒有分析,筆者卻十分期待。
多年前有香港藝人拋出一句「我討厭政治」,惟政治經濟民生本一家,衣食住行皆政治,兩者如何分得開?
上文節錄自第19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01月06日)《超市新星崛起 折射英國政經變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閲周報,閲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