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二】可愛文化風靡全球 全因有療癒力量?
日本列島被美麗的大自然所環抱,自古以來,日本人對自然的興趣比起其他國家濃厚;然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對大自然的熱愛已逐漸被市場上可愛文化「卡哇伊」(Kawaii)所取代。
撰文︰曹民偉
承接上文︰【流行文化.一】從動畫到拍賣場新寵 可愛文化征服藝術界
日本人一出生抱擁的是可愛的趴地熊公仔,成長中用朝日銀行的米菲兔卡存錢,在神社用Hello Kitty護身符祈禱,青少年時代用上有猴子夢奇奇包裝圖案的安全套做愛,成年以後,人人渴望擁有一個印有村上隆或草間彌生作品的名牌包包,以後乘坐繪有《寵物小精靈》比卡超的航機出國……最誇張是,日本人將這等可愛形象普及應用於即使最嚴肅的場合,由公共的告示牌到政府的出版物、民航飛機,以至軍方警告牌都一一放上可愛公仔。
這一代香港人何嘗不是啜飲着可愛文化奶水長大,六十年代香港防治霍亂及消滅老鼠的漫畫「平安小姐」是那年代經典的政府宣傳廣告;七十年代香港各大銀行都先後推出過迪士尼的卡通公仔錢罌,供一代小孩子學習儲蓄。還記得最受歡迎的滙豐卡通獅子錢罌與渣打先生錢罌嗎?
然後,我們會因可愛或可笑的卡通「垃圾蟲」而掀起整個社會的「清潔香港運動」,今天這個卡通公仔也搖身變成了一條「清潔龍」,同時代也流行着漫畫老夫子、牛仔、十三点;八十年代電視《成語動話廊》裏的熊貓博士及YY機械人,都是這一代成長的本土卡通記憶;九十年代海洋公園令人難忘的是「威威獅令」卡通海獅,千禧世代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算那隻胖胖的大食「大晒鬼」了。由此可見,藉可愛文化推廣的各式宣傳無遠弗屆。
10月的香港拍賣場,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瀨由紀特別捎來九件精選的日本漫畫經典藏品,這些大眾文化已然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拍賣會寵兒。寺瀨由紀解釋說:「漫畫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份,從日本傳到其他亞洲地方。不少香港、內地孩子小時候都看過日本動畫,例如多啦A夢。這些都是很個人的。我覺得沒有明文規定動漫不能是當代藝術,就連大英博物館最近也推出以動漫為主題的展覽。我覺得也可以帶到拍賣場,因為當大家看到這些作品,會馬上認出是他們喜歡的節目,像是比卡超、海賊王或是龍珠,他們會感到很興奮雀躍。」
今次,一組手塚治虫漫畫原稿及阿童木手稿就拍出30萬港元;另一幅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指導、高荷義之手繪的《風之谷》海報原稿,則拍出106萬港元。兩件作品都比估價高出逾一倍。
1987年,日本動畫《風之谷》、《天空之城》先後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兩片上映時票房雙雙突破千萬港元。自此之後,日本動畫便大量湧入香港,使香港掀起「動畫旋風」;九十年代開始,日本動畫更躍上國際動畫市場,1995年,動畫電影《阿基拉》和《攻殼機動隊》成為國際有名的動畫電影;2002年,宮崎駿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76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日本動畫已然成為香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共同愛戀的舊夢。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本身是一位女性主義支持者,他認為動畫中女性角色的描述不應只是可愛,也應當描述她們勇敢堅強且足智多謀的一面。宮崎駿在他執導的動畫電影中,已實踐了自己的主張。
坊間大多數受御宅族迷戀的漫畫少女都是傾向扁平與物化的可愛角色,如動畫《雷朋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又譯《無敵特務之偽鈔堡壘》)中的克蕾莉絲、《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綾波麗、《海賊王》中的小偷貓娜美等等。對於御宅族將具可愛特質的女性角色物化的現象,宮崎駿嚴正批評說:「這是個難題,她們立即成為『羅莉塔控的玩物』。就某方面而言,如果要以肯定、正面的態度描繪某個角色,除了盡可能使她們討人喜歡以外,別無選擇;但是,現在有太多人以低級趣味的方式描繪她們,好像他們只想要什麽寵物一樣,而這種情況是愈來愈嚴重了。」
談到年輕一代收藏家傾情於可愛文化作品時,寺瀨由紀說:「我覺得亞洲是個年輕的市場……我們留意到有一群新的藏家進入市場,而他們會按自己的喜好、審美觀來收藏。舉例來說,有一半參與『NIGO收藏KAWS專場』的買家都是40歲以下,這情況你只會在亞洲看到。有很多白手興家的企業家、收藏世家的二代或三代,都開始按自己喜好收藏,他們追求多元、不同的藝術。」
可愛文化的療癒力量
無論是Hello Kitty、Pokemon、小丸子、麵包超人,或是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日本出產的卡通人物一直風靡全球,觸動萬千少男少女心菲,吸引人們從小消費在這些可愛公仔身上,逐漸發展到消費可愛的昂貴名牌,以至於可愛的藝術作品。
當然,我們也難以想像,一個卡通人物可以挽救一座城市的旅遊業,像漫畫《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故鄉—山陰地方鳥取縣境港市原來甚少人認識,自從開設了鬼太郎觀光商店街、鬼太郎空港、鬼太郎列車等之後,列車中座椅與天花板也裝飾着鬼怪,而每個車站也都冠以妖怪站名和布置,如今已成為一個漫畫迷賞心悅目的朝聖之地。另一個例子是原本沉靜的熊本縣,2010年設計出代表該縣的熊本熊,這隻極受歡迎的「在地吉祥物」馬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令熊本縣人氣急升,一個原本平平無奇的城市瞬間變成旅遊勝地,為當地每年帶來近1,200多億日圓的旅遊業收益。
不過,日本首屈一指的卡通人物,還是1974年三麗鷗公司設計師清水侑子設計的Hello Kitty,藉着可愛路線推銷,現已發展出50多個卡通朋友,每年的動畫和專利收入逾40億美元。我們在日本不時見到Hello Kitty公仔的商品包裝,由巴士、地下鐵到飛機都有。夏威夷大學人類學教授Christine R. Yano在探討 Hello Kitty全球化現象時指出:「可愛文化有撫平人們傷痛的作用,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當社會需要治癒,就會向親切的東西尋求慰藉。那些親切的東西,又在可愛之中。」
美國專欄作家Neil Steinberg就以德國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關於「嬰兒圖式」(Baby Schema)的理論解釋大眾對於可愛的認知。原來印象源自嬰兒的面部特徵,如胖胖的面頰、大眼睛、高額、小鼻、小下巴、有肉的四肢等,這些特徵都會喚起人類的愛與慾望,令人想親親抱抱的衝動。怪不得今天人見人愛的漫畫人物與動物,都有着嬰兒肥嘟嘟的特徵,無論是奈良美智帶點邪氣的小女孩,還是村上隆的孩子臉花朵、胖胖的熊本熊。
女人一般比男人對可愛事物反應更大,這或可歸因於照顧兒童的母性本能。人在觀看嬰兒貓狗的可愛影像後,集中力會隨之提升,更善於掌握動作技巧,有利耐心照顧嬰兒。研究指出,看見可愛動物會刺激大腦的快樂中心釋出多巴胺(Dopamine),令人快樂興奮,就像做愛或食朱克力一樣,這正是日本人常說的療癒感覺。
可愛事物或可愛美學可以讓人從不幸中獲得療癒和救贖,透過融入可愛美學的創作,藝術家得到情感的抒發,而觀賞者則在欣賞藝術之餘,也獲得情感上的昇華。可愛就是力量,溫柔其實擁有着最大的能量!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其他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8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1日)《從逗樂到療癒 可愛文化征服世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