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譯】劍橋教授撰文指 環球經濟震盪 不應怪罪中國

撰文:陳智深
出版:更新:

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夏準(Ha-Joon Chang)在英國《衛報》撰文,指西方國家未能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學習,真相是近年任何金融「復甦」都是建基於資產泡沫,富國才是當前經濟動盪的禍首,不應因為如今股市暴跌,就把賬算到中國頭上。文章節譯如下:

劍橋大學教授張夏準指,環球經濟現時所見的震盪,是因為復甦並未曾真正出現,不應怪罪於中國經濟下滑。(美聯社)
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夏準。(網上圖片)

美國股市今年開局是歷史上最差的;與此同時,歐洲及日本股市,市值亦分別蒸發了10%及15%;中國股市同樣向下急墜;加上油價跌至十二年來新低,反映(或預期)環球經濟正向下走。

近期有一些主流經濟學的論述,指2016年應該是環球經濟完全自2008年金融危機復甦的一年。美國保守的財政哲學及支持營商的政策,會促進經濟和就業增長,從而引領上述復甦。

美國股市在2015年創新高,已反映出該國強大的經濟增長。雖然去年夏天曾因中國股市拖累而出現震盪,但去年10月時美國失業率已由金融海嘯後最高峰的10%回落至5%,重返海嘯前的低水平。美國聯儲局上月落實9年以來首次加息,更顯示美國經濟令人有信心。

除美國外,英國和愛爾蘭的故事亦相似。在金融海嘯時,後兩者所受衝擊更甚於美國,但兩者同樣通過漂亮的手腕、保持高度警覺和採取了恰當但不受歡迎的政策——削減開支。主要集中削減無謂的福利開支,同時想方法令民眾相信,不能再依靠納稅人的錢過活,來加快創造就業機會。它們巧妙地不向憎恨銀行業的人投誠,從而不用過分監管金融行業。

現在,連歐洲大陸經濟都開始回暖,同時承認了需要接受財政紀律、勞動市場改革及減少營商管制。全世界——或至少富裕國家——最終都會完全復甦。究竟,現在錯在哪裡呢?

中國經濟只佔全球總值13%,遠不如歐、美及日本加起來的影響力。(美聯社)

那些主流經濟學的論述現時開始轉向責怪中國,說是未來經濟問題的元兇。歐思邦早前站在前線發炮,指本月出現了危險的「新威脅雞尾酒」正是由於中國貨幣貶值和油價下跌(兩者很大程度上都因為中國經濟下滑)引發。如果英國經濟復甦受到打擊,他暗示是因為中國錯誤地管理其經濟所引致。

資產泡沫造成復甦假象

誠然,中國是環球經濟一個重要板塊。在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前,只為環球經濟貢獻2.5%,但現在的數字已接近13%。不過,其重要性實在不應被誇大。截至2014年,美國(22.5%)、歐元區(17%)、日本(7%)等經濟規模合共佔全球經濟近半,富裕國家影響力明顯遠勝中國。除了那些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的發展中國家,根本不能因為中國經濟下行而指責它令你的經濟體生病。

真相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北美及西歐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復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20個國家中有11國在通脹調整後的人均收入仍然低於危機前的高位。另外,有5國(奧地利、冰島、愛爾蘭、瑞士及英國)僅高於危機前約0.05%至0.3%;只有4國:德國、加拿大、美國及瑞典的人均收入是確切地高於危機之前。

現時很多復甦進程其實是由資產市場泡沫衍生出來,過去7年根本沒有實質增長。(美聯社)

西方國家未汲取金融海嘯教訓

更不幸的是,很多復甦進程其實是由資產市場泡沬衍生出來,再通過量化寛鬆政策將現金注入金融市場,令泡沫越吹越大。從過去數年的英美股市走勢,已足以察覺這些泡沫的戲劇性。美股去年攀上高峰後,在夏季回落,及至年底又幾乎收復了失地。英國更多了一個樓市泡沫,現時樓價已經較2008年金融危機前高出7%。

由此可見,今次經濟震盪的主要成因是因為富裕國家——特別是由金融業主導的美國及英國所引發。它們在2008年的危機後,拒絕進行基本經濟結構改革,唯一可以產生復甦力量的方法只是催生另一個資產泡沫。

我們已浪費了過去7年的時間來支持一個已經破產的經濟模式。在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前,我們要致力令金融業少點程序、多點耐心;通過財政政策鼓勵投資於實體經濟及創新科技;同時更要致力減少不公平情況,令需求得以維持的同時,又不需產生更多債務。